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一纸通报,将学术界的暗流涌动推至公众视野。陕西某高校教师刘建妮,这位被誉为“破译化石密码的女科学家”,因在项目评审中违规请托、泄露信息,遭受了包括撤销基金项目、追缴资金及多项资格禁令在内的严厉处罚。这不仅是一起个案的曝光,更是对科研领域评审公正性的一次深刻拷问。 评审环节...
此外,在2021年面青地项目会议评审过程中,刘建妮泄露了自己的评审专家身份,为项目申请人提供帮助,并泄露了评审信息。 全成和程海两人则是接受了刘建妮的请托,泄露自己评审专家的身份,并且会议评审前与刘建妮约定了答辩时提问的问题,会议评审结束后向刘建妮泄露会议评审结果。全成还泄露了参会时见到的其他会议评审专家信息。
此次刘建妮事件正是一例,它不仅直接影响了个人的学术生涯,也引发了对整个学术界诚信问题的深刻反思。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通报,刘建妮在2021年的一个科研项目评审中,通过邮件等方式向评审专家请托,并泄露评审结果,严重违反了学术规范。具体而言,她不仅请求其他专家在答辩时提出特定问题,还在成为...
1、项目评审过程中向专家请托、“打招呼”,西北大学一教授被通报 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审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2024年第6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五十条第一项,撤销刘建妮国家自然科… 更多详情: https://www.sohu....
在本次基金委不端行为通报中,首次出现了评审专家因请托问题受到处分的案例,并公开通报了评审专家的全名。受到处分的评审专家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其中一位还是2023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之一。 陕西某三所高校刘建妮(西北大学)、全成(长安大学)和程海(西安交通大学,2023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等存在请托...
在中国,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的基石,而当这一基石遭到质疑时,必然会引发广泛关注。近日,西北大学的一名教授刘建妮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涉嫌违规行为而被通报,具体事件细节和其背后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事件回顾:什么是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通常指一系列不诚实、不道德的学术行为,如伪造数据、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