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真实流传的版本同样凸显了刘墉的聪明,但尽管如此,这个故事也不是真实的。因为乾隆生于1711年,刘墉生于1719年,两人根本不同岁。并且1711年不是马年,乾隆45岁时应该是1755年,而那个时候,生于1750年的和珅只有5岁,根本不可能与两人同框。1755年的刘墉同样没有机会面圣,因为他的官职本来就不高,而且那一年...
刘墉是当朝皇太后的干儿子,所以他和乾隆就是干兄弟。还有说,刘墉虽然叫太后干妈,但其实他是太后的亲生儿子。说是太后生下刘墉后,发现刘墉长的太丑了,没有当皇帝的风范,有失国体。于是将刘墉和乾隆掉包,乾隆其实不是皇太后的儿子。刘墉是乾隆皇帝的干弟弟。因为刘墉的母亲是乾隆皇帝的母亲,所以刘...
刘墉与乾隆的关系存有不同说法,一种观点是刘墉是当朝皇太后的干儿子,因此他与乾隆是干兄弟。另一种说法则是刘墉实际上是太后的亲生儿子,但由于他出生时被认为相貌不佳,缺乏皇帝的风范,太后决定将他与乾隆掉包,因此乾隆被视作皇太后的亲生儿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类似检察官,但还没等他大展身手,其父刘统勋病故,刘墉便开始了三年的服孝期,等他孝期满了,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给刘墉安排了个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不久又任四库全书馆的副总裁,但令刘墉没想到的是,乾隆又一次将他再次任命为江苏学政,外派出京。不用想也...
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自然让...
因此,历史上的刘墉也有不少“硬伤”。而实际上,刘墉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二代”。乾隆时期,刘统勋以其清廉正直的品行和刚正不阿的风格,成为乾隆皇帝的股肱重臣。他担任左都御史期间,敢于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并请求乾隆在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他的认真负责和有担当,也表现在治水一事上。刘统勋亲自...
虽然福康安和刘墉都曾是清朝的名臣,但他们的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刘墉的官场生涯可谓波折重重,早年因失察之罪被贬职,又遭父亲连累被降职。虽然乾隆后来重新提拔他,但官职始终没有晋升。虽然如此,他在民间百姓心中的口碑极好,被誉为清廉官员,并时刻为百姓着想。他的政绩积累让他官拜内阁学士,协助和珅修录《...
刘墉的书法造诣极高,擅长小楷,字体雄健有力,充满韵律感,既贯彻古人的精髓,又有独特的个性。纪晓岚的书法风格雍容华贵,字体大小相兼,收放自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当时的书法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和珅的书法作品主要以模仿乾隆的笔迹为主,缺乏独立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综合来看,刘墉和纪晓岚的书法更加令人...
于是刘墉紧张思索一番之后,回答皇帝说:“巧了,臣和陛下同岁,但是属驴。”这个回答让乾隆皇帝始料未及,因为就是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十二生肖之中是不可能有“驴”这个属相的,而且不仅仅是这个方面有问题,乾隆皇帝自己也心知肚明,乾隆皇帝出生于1711年,而刘墉则晚他9年出生,两人的年龄根本就不相同,那...
尤其是刘墉,当时他的父亲已经故去,刘墉本身也不是嫉恶如仇、激进好勇的性格,因此,他选择避开和珅的锐气和锋芒,在面圣之时偶尔也说点好话、拍个马屁,也能逗得乾隆皇帝十分开心。 刘墉超群的才华和品行使得他在旁人、在皇帝面前始终可敬可佩,他擅长规避尖锐的矛盾、懂得中庸之道,并不吝才华,总能为乾隆皇帝提出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