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刘中使帖》墨迹,行书,信札,约书于颜真卿67岁,28.5×43.1厘米,凡8行,计41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帖》是颜行草书中字体最大的。 《刘中使帖》 颜真卿 / 单字 ▼ 《刘中使帖》 颜真卿 / 全帖 ▼...
几个传世的著名法帖如《争座位》、《蔡明远》、《竹山堂诗》、《刘太冲》、《祭侄帖》、《刘中使》、《湖州帖》等,尽皆囊括入内。而对这些作品作一梳理之后,我对《刘中使帖》在颜真卿短简尺牍中的突出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以为:除去象《祭侄》这样的长篇巨制之外,除去颜真卿的碑书之外,《刘中使帖》鹤立...
而对这些作品作一梳理之后,我对《刘中使帖》在颜真卿短简尺牍中的突出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以为:除去象《祭侄》这样的长篇巨制之外,除去颜真卿的碑书之外,《刘中使帖》鹤立鸡群,不但在颜书中首屈一指,即使在古今诸名家法书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神品。说它是神品,首先即是有感于它竟是如此恰到好处地...
颜真卿《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全帖气势磅礴, 笔力纵横矫健,呈现出一股英气豪爽之风度,运笔强劲秀拔,字与字之间的转笔处,时有牵丝实连,时有笔断意不断,运笔流畅,一气呵成。《刘中使帖》所展现的恢宏气度和优美笔力,呈现了一种豪放大气的风采,这种风采似乎能够穿越时空,感染每一个欣赏者。在...
在唐代书法史上,颜真卿以其雄浑刚健的楷书与行草作品,构建了与王羲之“飘逸流美”截然不同的审美。其行草书代表作《刘中使帖》(亦称《瀛州帖》)展现了盛唐气象,为研究颜体行草风格的重要文本。《刘中使帖》创作于唐大历十年(775年),时值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据史料记载,河北藩将田承嗣复叛,...
《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大约写于公元775年,墨迹行草,长43.1厘米,宽28.5厘米。共8行,41...
《刘中使帖》写于颜真卿晚年,时值藩镇割据,朝廷屡遣使者安抚地方。此帖内容简短,仅数十字,却字字如铁画银钩,力透纸背。书写时情绪激昂,笔势迅疾,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展现出作者刚正不阿的性情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刘中使帖》的笔法极具特色,起笔多藏锋逆入,行笔中段饱满厚重,收笔或顿挫或出锋,充满...
《刘中使帖》为唐代颜真卿闻知河北藩镇叛乱之将吴希光已降、卢子期被擒获的捷报时,所写的尺牍,行草书,8行,行41字。笔力雄健,线条遒逸连绵,有“钩如屈金,点如坠石”(宋朱长文《续书断》)之评。可与《祭侄文稿》相媲美。书法赏析:线条与律动 《刘中使帖》字体结构宽博,线条丰满而又极富弹性。作品中...
《刘中使帖》 颜真卿《刘中使帖》,此帖又名《瀛州帖》,是著名的颜书墨迹之一。从帖的内容看,讲的是讨伐安禄山叛乱取得了胜利,颜真卿闻讯感到十分欣慰。据考,这段史事约发生在大历十年(775)或十一年(776),当时颜真卿是六十七或六十八岁。颜真卿曾是坚决反对安禄山叛乱、维护国家...
颜真卿《刘中使帖》墨迹,行书,信札,约书于颜真卿67岁,28.5×43.1厘米,凡8行,计41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帖》是颜行草书中字体最大的。 此帖帖流传有绪,据《清河书画舫》:“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