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也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但是否为诸葛亮所作一直存在争议。文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句最为感人,堪称古文名句中的名句。 接着说《陈情表》,两个作者可以说是同时代人。 《陈情表》的作者为李密,是谯周的学生,当时谯周是蜀中著名的儒学大师、史学家、天文学家和教育家。李密却比他的老师在历史上的名声...
在魏晋的历史上,因有两篇出色的文章而留下了一个有趣的说法:“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关于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都很熟悉,诸葛亮在该文中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
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这三篇文章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分别代表了忠诚、孝道和友情的不同侧面。《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字字句句都透露出诸葛亮的忠诚之心。他的言辞恳切,...
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 1.《出师表》 魏晋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
出师表 陈情表 异同苏轼说:“读<出师表>不流泪者,是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是为不孝.” 请简要比较两篇文章的的异同. 答案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一种文书.自古以来,以《出师表》与《陈情表》最为后人称道.文以厚德载物,以实情动人.这两篇表之所以铭传后世,很大原因就是这个“情”字.所谓以词达...
《陈情表》则是西晋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文章中,李密叙述了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外,李密还倾诉了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这篇文章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可见其情感之深。
1 一是《出师表》,二是《陈情表》,三是《祭十二郎文》。有这样一句话: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表者,奏章也。历史上最有名的“表”要算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人们往往将三者并列,称为“史上三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的奏章。历来以战名世者众,以表传后者稀,独《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名于文苑。《出师表》分《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前者开...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云.刚开始发现这句话有两个说法,一是苏轼,一是赵与时.后来发现在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提到的.网上有苏轼的说法,但没有看到具体出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