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酹酒”这一短语出自陆游的诗词,其字面意思为: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地面。 注释: 凭高:指站在高处。 酹酒: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把酒洒在地上,以表示敬意或祭奠。在此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壮志豪情的抒发方式。 鉴赏: 陆游作为南宋的爱国诗人,其诗词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凭高...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淳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
诗词笔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作者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发现敌情,白昼...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公元1172年,四十八岁的南宋大诗人陆游来到南郑前线,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夜晚登高远望,月华如水,心潮澎湃,豪情万丈。秋风萧瑟,边城号角...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悲歌击筑”,以荆轲刺秦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凭高酹酒”既是祭奠捐躯者,也是预祝胜利。“此兴悠哉”直接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供参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①,凭高酹酒②,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 ① ,望长安南山。 南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 ② 烟柳,曲江 ③ 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译文解读】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长啸,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祭奠,豪情壮志,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呢?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淳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