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凌虚台记册》行书,六开(本幅六开十二幅),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凤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
太守令作文以记凌虚台之建成,苏轼则围绕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展开议论,指出帝王的宫殿尚且废毁,“而况于此台欤”,表明人世间值得追求的绝不是一座高台。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建台的意义,也是对太守的讥刺示例二:作者在第三段中展开的废兴成毁之论,是由太守命名“凌虚”而来,随势生发。由物之兴废而兼及人事之得失,...
《凌虚台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
凌虚台记 作者: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苏轼的《凌虚台记册》行书,六开,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凌虚台记》本是为庆祝凌虚台建立而作,而苏轼却用平静的语气设想其将来坍塌毁坏之状,并暗讽太守不知所住之城外有山。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通篇工稳深沉,雄放含蓄,动静相映,工拙天成,妙造自然,均为...
凌虚台记宋 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
《凌虚台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作品原文 凌虚台记 国¹于南山²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