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纯声在他一生的人类学研究中就一点一点地进行着这个工作——以收集事实材料为基础,不断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一手调查材料和其他方式获得的文献进行交叉对比,在海量的资料中寻找显现关系的各种蛛丝马迹。 比如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当然,“南岛系民族”(Austronesian)也可以译为“南岛语族”;3.1940年代在大陆,凌纯声编审的《中国教育年鉴》之《边疆教育》编,已经使用“南岛系民族”(Austronesian,也可译为“南岛语族”)之名,这比在台湾后起的学者使用“南岛语族”之名要早数年、十年乃至十数年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
凌纯声的“东南亚古文化区”是直接受到了克鲁伯和巴斯蒂安的影响,文化区域的范围从马来群岛,拓展到东南亚岛屿和大陆两部分,再扩大到包括中国南方在内的大陆区、半岛区和岛屿区三个部分。凌纯声在林惠祥华南与太平洋文化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东南亚古文化研究的范围,形成了环太平洋古文化研究体系。同时,凌纯声以...
凌纯声的研究著作《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共669页,其中有图录333幅,于1934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书中记录的19个“伊玛堪”故事,成为中国最早的赫哲族民间文学的记载,凌纯声被誉为萨满文化研究的拓荒者。1927年,凌纯声与东南大学校友在巴黎(左起:吴骐、章昭煌...
凌纯声(1902~1981),字民复,号润生。中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音乐家。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早年就学于中央大学,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师从人类学家M.莫斯等研习人类学和民族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民族学组主任,国立边疆教育馆馆长,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司长,中央大学教授、系主...
在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先生积极参与了多民族研究,他的足迹遍布赫哲族、湘西苗族、浙江畲族和云南彝族。这些深入的实地考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的研究成果以一系列专著的形式呈现,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洞见。进入40年代,他的研究焦点转向了新疆的民族问题和边政建设。这表明他对国家边疆的...
凌纯声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学术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他的早期作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为我们揭示了赫哲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接着,他发表了《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对苗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为理解这一民族提供了宝贵的...
1934-1936年以凌纯声、陶云逵为主的云南调查,是依托学术机构对云南全省展开的第一次全方位和大范围的“地毯式”调查,为当时的滇缅边界勘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次调查属于综合性调查,涵盖体质测量、历史文献...
封禅一般被定义为在泰山与附近的小山举行的天地祭祀。人类学家凌纯声在《北平的封禅文化》这篇经典文章中,则从祭祀场所“坛”与“墠”入手,以“坛而不屋”的祭祀方式为核心特点,将时代、对象不同的祭祀串联起来,总括为“封禅文化”。在这一主题下,他全面梳理了金元以来北京与...
意思就是,凌纯声将赫哲人的风俗习惯、宗教行为看作是古人的遗风。例如骨卜,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当中的占卜是怎么回事。用民族学的可见的活着的风俗,来印证文献当中的说法,帮助理解文献,这也可以叫做二重证据法。所以,凌纯声对于风俗的上古文献源流,简直是信手拈来。作者很自信地说:“赫哲人对神的观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