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因素加起来,陈沂这位准兵团级干部就只是少将。袁也烈的起点相当高,他既是黄埔二期学生,又因为成绩出色担任过黄埔四期教官,属于林的老师。南昌起义中,他担任24师72团3营营长,此时林、萧克、聂鹤亭、许光达、杨至成等都是连级干部,粟裕还只是警卫队班长。袁也烈在级别方面有所领先。但他1931年在上海治疗时...
1955年全军授衔时,准兵团级干部多数获得中将军衔,但段苏权只被评为少将,并且总干部管理部给段苏权同志加了个备注,就是“暂授”少将。什么意思呢?难道授予段苏权少将军衔,还是有条件的?红军时期段苏权当过师政委,解放战争中在东北野战军出任过主力纵队司令员。按照此等履历,评为开国中将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并且195...
之后不久,朝鲜战局趋于稳定,授衔的准备工作得以重新展开。1952年的时候,在罗荣桓的带领下,总干部部对还在军中任职的将领进行了级别评定,这也是三年后大授衔的一个主要依据。当时袁也烈被定为准兵团级,55年大授衔的时候规定,准兵团级可授中将。当时全军共有57名准兵团级将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授予了中...
按照周文龙的贡献和资历以及当时的岗位,他是要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毕竟1952年他是准兵团级。可是,就在授衔的时候,周文龙被组织上从华北军区的后勤部调到了石油工业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李聚奎也和周文龙一起去了石油工业部工作,也没有得到军衔,然而不久之后,李聚奎又回到了军队,因此组织又把上将军衔补给了他,...
今天我们说的是准兵团级,评为准兵团级且后来授衔的的人数是58人,被授予的最高军衔是上将,只有贺炳炎一人。绝大多数准兵团级都是中将,有54人。最低军衔是少将,只有3人。被授予少将的三人是,解方、段苏权和陈沂。同样是准兵团级,为何这三人只被授予少将呢?解方 也许之前不少人对解方并不熟悉,不过,一部...
到了 1955 年授衔时,解方是准兵团级,被授予少将军衔。听说彭总晓得这结果后讲:解方是少将,我顶了天是个中将。解方当过志愿军参谋长,没评上中将,有个重要原因是他红军时期的资历不够。虽说没评上中将,可在少将里排第一,那也相当牛了。咱再瞧瞧袁也烈。袁也烈那资历可不浅,北伐的时候就在叶挺独立团当...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原则上上将军衔应对应正兵团级,但在贺炳炎的情况下出现了特例。贺炳炎作为准兵团级的将领,在晋升为上将军衔时引发了一些争议和疑问。那么,为什么贺炳炎能够被授予上将军衔呢?特例的贺炳炎 贺炳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重要将领,他虽然是准兵团级的军衔,却被授予了上将的称号。这一...
红2军团在湘鄂西苏区有重要的地位,不能没有上将的代表,最终贺炳炎由中将提升为上将,他也因此成了唯一的一位准兵团级上将。除了山头因素之外,贺炳炎早期的职务、革命年代的战功和大授衔时的职务都足以授上将。1960年,贺炳炎将军不幸病逝,年仅47岁。和贺炳炎一样,段苏权也是准兵团级,红军时期他担任过黔东独立师...
综合来看,贺炳炎在1952年仅被评为准兵团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军队评级制度的刚性要求使他因未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兵团正职,且建国后大军区副职任职时间较短,未能满足正兵团级标准。其次,个人军事生涯的特殊性,包括因伤中断晋升、部队编制限制、任职调整较晚等因素,影响了他的职务晋升节奏。尽管如此...
1952年3月军队级别的评定,准兵团级共评定64人,具体人员名单与任职列表如下:王 诤:军委通信部部长朱 明: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王宗槐: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蔡顺礼:总政治部武装保卫部副部长陈 沂: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张令彬:总后勤部副部长宋裕和:总后勤部副部长倪志亮:中国驻朝鲜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