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擦痕,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8号,出现于新生代第四期,发现于1952年,于1989年原址建立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进行保护。冰川擦痕是数十万年前的冰川遗迹,是华北罕有的科学实物资料,对研究北京史前期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1957年10月28日,冰川擦痕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天,赵玉贵和村宣传员吴瑞霞风风火火地赶到法海寺脚下的施工现场,队长老张指着前面像鼻梁骨的小山包说:“赵村长,有个叫李捷的地质家说那里有第四纪冰川擦痕,距今已经有200万年至300万年了,得保护起来,不能炸掉。得改变图纸!”“村长,我们是按照图纸施工,山洞打通,与‘鼻梁骨’是条直线,必须炸开它。...
冰川擦痕一般呈钉头鼠尾状,可有几组不同方向的条痕重叠出现。 这些擦痕是由于冰川在移动过程中,夹带的块石与冰川谷的雨壁和谷底相互摩擦形成的。尤其是在冰川谷底部,因岩屑较多,磨蚀作用特别强烈,形成了深槽。同时,冰川夹带的块石在运动时也会相互摩擦,形成集中的呈钉子形状的痕迹。 冰川擦痕在中国已经发现的冰川...
简单来说,冰川擦痕就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其底部携带的石块和岩屑与基岩相互摩擦而形成的痕迹。想象一下,巨大而沉重的冰川像一个缓慢移动的巨型砂纸,在其所经过的岩石表面不断摩擦、刻划,从而留下了一道道或深或浅、或长或短的擦痕。 冰川擦痕通常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它们往往呈现出细长的线条状,方向较为一致,就...
冰川擦痕景观是冰川刻蚀作用形成的一种景观。冰川擦痕多保存在冰碛砾石表面和冰川槽捽两侧与底部的基岩上。多呈丁头鼠尾形,丁形擦痕的粗深一端多指向下游,细线一端指向上游。冰川流动过程中,冰层内石块之间,石块、砂粒与冰底岩石之间互相碾磨、滑动和摩擦产生的磨光面、冰川擦痕、冰溜面、条痕石等。它是由冰川...
摘要:冰川擦痕和泥石流擦痕一样都是自然界经常能看到的一种地质物理现象,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由于冰川运动和泥石流运动差异大,所以冰川擦痕和泥石流凹痕的形成原因差别大,故两者的形态特征有很大差异;两者的形态差别表现在,冰川擦痕的宽度、深度较为均匀,且平行整齐有规律,而泥石流凹痕则粗糙无规律,形态多样,有平卧...
据说,这就是地质学家当年寻找擦痕时用的办法。模式口冰川擦痕,是1954年由地质学家李捷发现,经李四光先生鉴定确认的。该冰川擦痕形成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痕迹清晰,集中而成片,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的发现。意义 它的发现,为研究远古地质、气候、生物及古人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依据,因此...
后来有人说在黄山慈光阁有冰川擦痕,他就爬上陡峭的U型谷去仔细勘察,由调查结果得出了山体的凹痕是由于剥离和风化等原因导致的结论。1985年,《光明日报》刊登某地科技人员发现桂林风景区存在大量冰川遗迹的报道,他和施雅风等同仁一起前往桂林考察,第二年4月,同样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名为《桂林地区不存在冰川...
冰川擦痕,简单来说,就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其底部和两侧的岩石进行摩擦和刻划所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像是冰川写下的“日记”,记录着冰川曾经的活动轨迹和力量。 要理解冰川擦痕,首先得了解冰川的运动方式。冰川并非像河流那样平滑地流动,而是在重力的作用下,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冰川底部裹挟着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