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在冰内的叫内碛,位于冰川底部的叫底碛。由材料可知,冰碛物来源于冰川两侧基岩风化侵蚀岩屑物,一些夹在冰内,后因为表面冰川的融化,内碛物出露,形成表碛; -些直接来源...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冰川侵蚀作用是指冰川及其挟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川基岩的破坏作用,一般分为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由图可知,较高海拔是表碛物质供应地,之后在冰内运移传输,到海拔较低的冰川区下游堆积,所以一般状况下,越向表碛覆盖型冰川区的下游,表碛覆盖越厚,面积越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表碛物质在冰内运移传输,少有互相摩擦的现象,多为有棱角的大小砾石,末端堆积的表碛分选性差,磨圆度低。D正确,AB...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冰斗、刃脊等地貌。当冰川运动到气温高于0°C的地方,冰川融化,冰川携带的物质杂乱堆积,形成冰碛物。冰碛物没有分选性和磨圆性,杂乱堆积在一起。
从物质组成及形态来看,冰碛丘陵内部未经充分碾磨的岩屑与粗砂呈胶结状,且伴随有冰川接触沉积,显示出冰碛物沉积过程中伴有冰水作用。其次,典型的次棱角状砾石不太显著,带有擦面的冰川条痕石也很少见(花岗岩也不易保存),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冰碛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很少沿冰川剪切面挤压碾磨,而是夹杂在冰川内部作整体运动的。
结合图示信息,末端堆积的表碛主要来源于冰内表碛传输,表碛融出后堆积在冰川末端,属于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分选性差,堆积物杂乱无章且磨圆度低,棱角分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一般而言,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分选性差且磨圆度低;风力或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分选性较好且磨圆度...
都有。冰川消融后,冰碛物的位移是由于重力作用和流水的共同作用,冰川消融会导致冰碛物解冻并失去冰的支撑,此时重力会对冰碛物产生作用,使其向下运动,消融后的冰川水会形成流水,流水的流动也会对冰碛物产生推动作用,使其在流水的作用下发生位移。
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包括砾、砂、粉砂和黏土等物质),覆盖在冰川消融区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研究表明,当冰川表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会产生改变。下图示意1990年与2019年海螺沟冰川表磧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 完成下面小题。海螺沟冰川 B 0 V401990年冰川表碛厚度---2019年冰川表碛厚度...
冰舌的前缘,一般在海拔3400米到3800米。这一带发育有冰川融化沉积形成的冰碛物砾石滩。冰碛物砾石是冰川中携带的岩块,因为基本没有遭受磨蚀、侵蚀,因此大小不一,棱角分明。 冰碛物砾石滩,对内地人来说,也是难得一见的地质遗迹。关键是,冰冷荒凉的冰碛物砾石之间,还有勃勃生机,甚至可见生物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