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冯巍研究组在Structur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h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the hetero-octameric BLOC-one-related complex的研究文章。该研究综合多种生物学研究手段,首次揭示了BORC异八聚体复合物的卷曲螺旋结构,并...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冯巍研究组在Structur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h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the hetero-octameric BLOC-one-related complex的研究文章。该研究综合多种生物学研究手段,首次揭示了BORC异八聚体复合物的卷曲螺旋结构,并鉴定出BORC与ARL8结合的关键区域,这为深入理解溶酶体运输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冯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其在基于液体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工作而知名,该技术结合其他结构生物学方法,深入研究神经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极性以及胞内货物运输等生物学问题。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参与神经信号传导的支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调控细胞极性(不对称性)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北京时间2024年3月27日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晨团队和冯巍团队合作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he HEAT repeat protein HPO-27 is a lysosome fission fact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溶酶体膜分裂因子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中国科...
2024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晨组和冯巍组合作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he HEAT repeat protein HPO-27 is a lysosome fission factor”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建立以线虫为模式的多细胞生物溶酶体研究体系,通过非偏好性遗传筛选鉴定得到HEAT重复序列蛋白HPO-27。研究发现并鉴定了HPO-27及其人类同源蛋白...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欧光朔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冯巍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上发表了题为“A Plant Flavonol and Genetic Suppressors Rescue a Pathogenic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Kinesin in Neurons”(一种植物黄酮醇以及遗传抑制子能挽救神经疾病相关驱动蛋白致病...
教育背景2001-09--2005-11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生物化学博士1997-09--2001-07复旦大学化学系化学学士学历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 -- 研究生 学位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 -- 博士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2009-08~现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7-08~2009-08,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助理教授2005-11~...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欧光朔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冯巍课题组的联合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布了重要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非瑟酮的黄酮醇类化合物,能够有效缓解KAND的致病突变,为治疗这类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非瑟酮在减轻KAND...
2024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晨及冯巍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he HEAT repeat protein HPO-27 is a lysosome fission fact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HEAT重复蛋白HPO-27是一种溶酶体裂变因子。HPO-27的缺失会损害溶酶体的裂变,导致过度的管状网络最终崩溃。HPO-27及其人类同源物MROH1被RAB...
冯巍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 研究方向:细胞极性调控及细胞内货物运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电子邮件:wfeng@ibp.ac.cn 电话:,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100101) 英文版个人网页:http://english.ibp.cas.cn/ibp_pi/AG/201311/t**_111917.html 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