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四川省政协原主席冯元蔚同志,于2019年7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89岁。 冯元蔚,彝名巴胡母牟,彝族,1930年8月生于四川西昌。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6月起先后任西南民族学院彝文教研室主任,人事处、教务处副处长,政治系、语文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等。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四川省党的杰出领导干部,著名彝族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学家、我校杰出校友冯元蔚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7月15日2时11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9岁。 冯元蔚,1930年8月出生,四川西昌人,彝族,彝名巴胡母木,中共党员、曾任四川省委...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冯元蔚为招收彝文专业学生据理力争。1978年,文革结束后首批学员进校,冯元蔚担任整治专修科总支副书记,科副主任。1979年,冯元蔚被推选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主持编写工作。1980年,冯元蔚担任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并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增补为西南民族学院党委...
冯元蔚先后任中国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南方民族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冯元蔚,彝名巴胡母牟,1930年农历六月廿四生于四川西昌礼州羲农(今月华乡)深沟堡(彝语玛施普助)一户普通家庭。据说他祖上是御封的“百户”(是俸禄等级,并非辖百户)土官,为尼尼土司家支。“百户”本是待遇,但年长日久,“百户”便成了姓氏,又因彝语读不准,就讹读为“巴胡”了。
冯元蔚,彝名巴胡母牟,1930年农历六月廿四生于四川西昌礼州羲农(今月华乡)深沟堡(彝语玛施普助)一户普通家庭。据说他祖上是御封的“百户”(是俸禄等级,并非辖百户)土官,为尼尼土司家支。“百户”本是待遇,但年长日久,“百户”便成了姓氏,又因彝语读不准,就讹读为“巴胡”了。
冯元蔚,男,彝族,1930年8月生,四川凉山人, 1950年6月参加工作,1954年入党,大学学历,历任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委副书记,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民协名誉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艺术馆动态 参加石棉县孟获城景区调研活动 ...
冯元蔚搜集、整理、翻译彝族长诗《勒俄特依》的成就,荣获国家社会科学二等奖。2007年11月,他荣获山花奖·民间文艺终生成就奖。他的学术成果为彝族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冯元蔚的学术研究足迹遍及大凉山的彝族村寨,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彝族传统史诗、教育经典、谚语格言及长诗,冯元蔚出版...
冯元蔚先生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实践贯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数十年发展历程,是身体力行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从上世纪50年代的“民歌调查运动”、80年代普查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到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冯元蔚先生与老一辈民间文艺家、民间文...
彝族同胞门,认识冯元..看过八十年代初人家采访他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从奴隶到教授》,说他是从一个很苦的奴隶家庭里走出来的,在新中国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彝族教授,当时他可能还在西南民院教书吧。2004年又看到他的一本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