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реформы в российском крепостное право)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地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大量劳动...
此外,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工役制农奴经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民在缺乏土地的情况下,被迫以最苛刻的条件向地主租佃,接受工役制剥削。历史意义 1861 年沙俄农奴制改革首先是维护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贵族地主继...
结合所学可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故A错误;改革通过废除农奴制的解放法令、政治教育等体制的改革措施,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故B正确;改革是农奴主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农奴主即统治阶级利益,故C错误;改革措施的掠夺性激起农民更大的反抗斗争,故D...
列宁指出,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数千万农奴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这场改革极不彻底。大片土地仍在贵族地主手中。农奴制残余在俄国大量保留下来了。反馈 收藏
普鲁士农奴制改革指19世纪初由普鲁士首相H.F.K.vom施泰因(1757~1831)和K.A.von哈登贝格(1750~1822)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以及1850年普鲁士政府继续进行的改革。这些改革导致了农奴制度的废除。历史背景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德国农民起义连续发生,资产阶级的不满日益增长...
农奴制改革的契机非常好,恰好在1860年沙俄从清朝手里夺走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之后。按道理说,这场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所以应该准备了很长时间。因此,不存在因为夺取了远东大片土地,所以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这种逻辑。但是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太靠近,未免让人对两者产生了联想。如果沙俄那些年没有扩张领土,就草率...
西藏农奴制,是中国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黑暗的社会制度。始于10世纪,到13世纪普遍确立,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西藏民主改革时被废除。简介 西藏农奴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工具简陋,主要农业区仍用木犁、木锄,间或有铁铧木犁。收获量仅为种子的...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农奴主主持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更大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农业方面:农民阶级出现分化――出现了少数富农和大批破产农民...
答:战争加深了农奴制危机,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社会各阶层都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扩张。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和涅克拉索夫。农民的暴动不断增加,不少地区的地主政权已陷于瘫痪。亚历山大二世也不得不承认农奴制迟早要废除,并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