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军事三人指挥小组,以周恩来为组长,毛主席和王稼祥为组员。按照毛主席的威望,他完全有资格做组长,但是这个时候毛主席不做组员更有利,因为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取得了军事指挥权,但土城战斗打得并不是那么好,博古还幸灾乐祸地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此时,全军对毛主席能否胜任红军的指挥...
长征,绝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惊险一跃。成功了,创造奇迹,不成功,星星之火,可能就此彻底扑灭。如今,在谈长征精神的时候都会冠以伟大二字,包括重走长征路,重新体验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不过,为啥长征?历史书告诉我们,是因为反围剿失利,但实际上就是逃命,准确来说是亡命。因为前方之路,到底能不能走...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战略转移,最初被称为“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转移”或“战略转移”。直到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地区彝民区,朱德首次使用了“长征”一词。随后,在《两大主力会合歌》和《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长征”的名称正式出现。长...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军事结构,在军事指挥作战中,往往会极大拉低作战效率,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并导致作战目的丢失(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明显的校验,比如孟良崮战役)。所以说,四渡赤水的胜利,不仅是以教员为核心的中央军事领导小组指挥有方,红军将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还有就是成功利用到蒋介石政府与地方...
四渡赤水的故事,是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战役,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能。四渡赤水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的成功,更是对敌人的一次大胆挑战和彻底击败。每一次渡河,都像是红军在战场上画出的一道亮丽的弧线,将敌人引向错误的判断,而红军则趁机迅速转移,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背景:遵义...
长征开始的时候,红军已经被打残了,当时总共有8.6万人,但是总共只有枪支3.3万支,弹药总储备量只够给每支枪分配56发子弹,红缨枪有6101把,马刀有882把,把这些全都算上,也有一半红军是赤手空拳,只能靠意念杀敌的。 而且,红军绝大多数将领,没有受过军事教育,很多战士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训练,压根没有足够的子弹练枪法...
这场战役展现了中央红军的机动灵活和战略智慧,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四渡赤水的胜利并非毫无代价。中央红军在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却为他们后来的长征奠定了基础。四渡赤水战役不仅是一次战略性胜利,更是一次坚持理想信念、奋勇抗争的伟大历程。今天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长征的确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坚持下来的。更何况,当时的红军还面临着几座“大山”:一是敌军,二是大自然,三是党内斗争。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红军能够突围成功,取得长征的胜利,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2006年7月,我作为顾问、策划和副总指挥,带领30多位新中国开国元勋的子女亲属沿着父辈的...
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著名的长征。在攻占黔北的遵义城后,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周、毛为核心的军事指挥权。四渡赤水便是在会议后进行的。这场战役被誉为“神来之笔”,在战场上以少胜多,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将从战略方向对这场战役进行分析。首先,四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