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又称议会制内阁或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治制度。内阁制起源于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后来被许多国家采用。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元首通常是虚位国家元首,不掌握实际权力,只是形式上的国家代表;而内阁则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
明朝内阁制在明成祖时期正式建立。公元1402年,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成立内阁制,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明成祖虽像明太祖一样为加强集权做了不少努力,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又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
议会制:又称内阁制,包括“内阁君主立宪制”及“内阁共和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特点是其政府首脑的权力来自议会(国会)的支持。 总统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 2、产生方式不同 议会制:选民...
内阁制是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不是现代制度的雏形?它与现在西方内阁制有什么区别?明朝内阁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次重要实验。在明朝内阁制度的运行中,内阁成为了朝廷的最高行政机构,拥有极大的权力,内阁成员由各地选拔,遵循选拔优秀人才的原则,反映出了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
在孙中山一方看来,法律一旦确定就不能随便更改,将责任内阁制通过《临时约法》固定下来,是对袁世凯就职后最大的限制。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通过,这部法律当中的大部分内容由宋教仁完成,可以说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以及他对中华民国未来的期望。而在约法通过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912年2月12...
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政府产生的方式不同:内阁制:政府首脑通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出并任命。总统制: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挑选政府人员,这些人员需由参议院批准。政府与议会的政党关系不同:内阁制:内阁首相作为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其政党在议会中...
___答:(一)内阁制的优点:1.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密切合作,有利于保持政府的稳定。通常内阁成员同时是议会议员,绝大部分立法议案都由内阁提出。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密切合作是政府正常运作和政局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2.能充分实现民主政治。内阁直接对议会负责,间接对选民负责,如内阁不能取得议会的信任,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
《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较,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点,即不是采取总统制,而是采取责任内阁制。 (1)根据《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临时参议院选出,享有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统率军队、制定官规官制、任免官员、和战、戒严、荣典、赦免等权力,但是这些权力的行使,要受到四个方面的...
明朝内阁制简介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