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迁长汀期间,厦门大学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通过争取经费、节省开支、争取社会支持等方式,为学校开源节流,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在艰难困苦中,厦大师生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学校的教学与生活虽然遇到极大困难,但萨本栋迎难而上,艰苦办学,使校务蒸蒸日上。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
他说:“厦门大学自七七启衅后,已知厦门危险,准备他迁,及‘八一三’上海开战后,即将重要图书仪器,及理化各物装妥箱内,移存鼓浪屿。及全校移往长汀,则陆续运往,尚有一部分未运去,比之他省诸大学迁移,书物有丧失殆尽者则为幸多矣,虽各器物未...
全面抗战的八年,也是厦门大学改归国立,内迁闽西山城长汀办学的八年。抗战烽火中,厦门大学坚守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一度是最逼近战区的唯一国立大学。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师生众志成城,奋勉争先,书写下“南方之强”的壮丽篇章。厦门大学与长汀也在战火中炼就了不...
厦大迁到长汀后选址专署旧址,除厦门大学外,当时福建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也迁入,当时长汀还有省立长汀中学、长汀县立中学以及侨民师范、省立高级工业学校等,其他机关、部队、银行、商店都先后涌入长汀,一时长汀城关人口剧增到10万人左右。“和福建各县比较起来,长汀可以骄傲地说是一座文化城”(录黄希尧《抗战后方的长汀》...
抗战爆发后,1937年12月24日,厦大分批向长汀搬迁,在长汀坚持办学八年多后,于1946年回迁。 厦大内迁长汀办学的历史,只有八年,却被惦记80年——在烽火中办学的厦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却光芒耀眼,其中的原因,在于其艰苦办学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一、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抗战前夕,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建的私立厦门大学于1937年7月1日正式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立厦门大学。7月6日,教育部任命萨本栋为校长。紧接着,就发生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厦大位于国防最前线且临近炮台,易成为敌人摧毁的目标。9月3日,生物大楼便被摧...
日寇侵华,为躲避战火厦大决定内迁长汀办学,为什么选择长汀?跟随记者一起来了解更多嘉庚先生、厦大与长汀的故事↓据说,这是来自时任厦大教务长周辨明的建议。长汀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从地形上看,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周围地形复杂,日本侵略者可能鞭长莫及。后来事实证明厦大的决策是正确的,选择长汀,既为...
萨本栋:带领厦大内迁长汀铸就“南方之强” 萨本栋(1902-1949年),字亚栋,蒙古族,出生于福建省闽县(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祖居朱紫坊。幼年随父亲在北京求学,民国十年(192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他在科学技术上的最大成就...
24日,“纪念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办学80周年大会”在厦门大学举办,时光忽而将人拉回到80年前那段全国硝烟弥漫,厦门大学举校内迁闽西长汀办学的特殊时期。 “厦门大学内迁办学是一部爱国的历史、创业的历史、图强的历史。”纪念大会上,厦门大学校长张荣如是说。
一、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抗战前夕,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建的私立厦门大学于 1937年7月1日正式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立厦门大学。7月6日,教育部任命萨 本栋为校长。紧接着,就发生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