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释】治疗五脏之咳,取其俞穴;治疗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浮肿者,应取各脏腑的经穴治疗。 【按语】此条为针灸治疗咳症的根本大法。《素问·咳论》中详细列举了五脏六腑之咳的病因、症状和取穴原则。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治疗咳症,对脏腑的其他病证同样适用。对本条的注释,历代注家有本于《素问·血气形志》者,...
【语释】遍身高热,发狂而且妄见、妄闻,胡言乱语,应诊察足阳明胃经脉的盛衰及其大络的虚实而取穴治疗,虚证用补法,血实的用泻法,并令患者取仰卧姿势,医者在其头前,用两手的拇指、示指夹按其颈部的人迎脉,较长时间的夹持,并用卷而切推的手法,向下推至缺盆中央,再如前法连续进行,热退才可停止,这就是所说的...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1) 2008-01-15 22:34:47|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二、寒热病类 【原文】上寒下热①,先刺其项太阳②,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③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灵枢·刺节真邪篇》) 【校注】①上寒下热:杨上善说:“上寒,腰以上寒;下热,腰以下热。
张善忱(1931-1983),山东针灸名家,编著《内经针灸类方语释》。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文献,它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及养生、预防等有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具体治病方法。对针灸的论述尤为突出详尽,特别是它的处方用穴,更值得效法而奉为圭臬。它不但示人以规矩,而且开...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作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社:2017年1月 第1版,ISBN:39.80。《内经针灸类方语释》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包括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寒热、形气色脉等针灸治疗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六) 总论 一、阴阳类 【原文】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①。调阴与阳,精气乃光②,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灵枢·根结篇》) 【校注】① 在于知调阴与阳:《甲乙经》卷五、《太素》卷二十二“调”后均无“阴与阳”三字。
(1)内经针灸类方语释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六) 总论 一、阴阳类 【原文】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①。调阴与阳,精气乃光②,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灵枢·根结篇》) 【校注】① 在于知调阴与阳:《甲乙经》卷五、《太素》卷二十二“调”后均无“阴与阳”三字。 ②光:《甲乙经》卷五作“充...
张善忱、张登部编著的《内经针灸类方语释》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寒热、形色气脉等针灸治疗原则。“各论”按疾病分章,详述各类疾病的针灸处方。全书汇编原文400余条,每条按“原文”“校注”“语释”“按语”四项编排。原文均注明出处篇名,校注参考历代善本与名家注本...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pdf《内经针灸类方语释》是一本关于针灸的书籍,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在“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寒热、形色气脉等方面的理论。在“各论”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灸法、刺禁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