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正压运动与海底地形的相互作用,就会引起具有潮汐周期的内波。内潮是由天文潮与粗糙地形相互作用激...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在西太平洋内潮长距离能量辐射耗散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并被选为期刊亮点文章(Featured Article)。 内潮是发生在稳定层化海洋中潮频段的内波,由正压潮流与海脊、岛弧、海沟、陆坡等复杂地形相互作用生成,因其大振幅和垂...
内潮是具有潮汐频率的低频海洋内波,主要发生在密度稳定层化的海洋内部。目前普遍认为,内潮的产生机制主要是潮地作用生成机制,即在稳定层化的海洋中,正压潮波受到变化的海底地形的扰动,产生内潮。 东海的冲绳海槽及琉球海沟,地形变化剧烈,常年有温跃层存在,符合内潮的产生机制, Tian[1]通过TOPEX/POSEIDON数据提取了西...
【精品】南海内波与内潮 下载积分:720 内容提示: 南海的內波與內潮之研究1 楊穎堅2 摘要 本研究計畫主要是利用數組的現場錨碇觀測資料, 並配合其它子計畫之拖曳式溫鹽深儀(SeaSoar)、 海象觀測雷達(Radar Ocean Climate Observation System, ROCOS)、 都卜勒流剖儀(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ADCP)、 ...
该研究创新性地讨论了PSI传递的内潮能量是如何耗散的问题,基于东海现场观测数据,研究发现PSI机制生成的M1次谐波并非全部局地耗散,而是可以进一步通过与水体中的高频内波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将能量传递到高频内波(图1),这解释了水体中高频内波与M1次谐波的相似...
由天文潮因素(海水的潮汐、潮流运动和天体引潮力等)引发的海洋内波。内潮主要由潮流和地形共同作用产生。 英文名称 internal tide 所属学科 海洋学 在内潮的产生过程中,海底不平坦的地形、海水的中尺度涡动和海水密度的垂向分布等诸多因素都有影响,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陆架及浅海产生的内潮在全球分布最广...
内波和内潮导致的混合和能量耗散对维持热盐环流当前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2008年2个航次的海上调查观测资料,结合三套锚定潜标观测结果和杭州湾嵊泗岛的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结果对吕宋海峡的内波和内潮混合与耗散,台风影响下的内波与近惯性波相互作用以及海湾地区潮能耗散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年份: 2010 ...
与海洋内波和内潮相关的斜压洋流形成的深海砂体可作为潜在储层,这一观点迄今仍然是石油勘探界的一个荒诞论点.内波是沿着海洋密度跃层震动的重力波.内潮是具有潮汐频率的一种内波.内孤立波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常产生于陆架边缘附近(100-200m水深)以及深海海床里的不规则区域,如洋中脊、海底山、海底平顶山.来自大...
通过对TOGA—COARE期间的一组锚系仪器阵列资料的分析得出:在赤道西太平洋1°45’S,156°E。海域存在显著的半日潮频内波,它的水平波数(波长)、垂向波数、水平传播速度和垂向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3×10^-2km^-1(210km),-1.6×10^-3m^-1,2.0m/s,-3.8cm/s。波形向斜下方传播,亦即波能向斜上方传输。它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