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地秧歌(滦州地秧歌)是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区是唐山滦县。基本情况 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属于传统舞蹈,级别是省级。传承保护 2013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通知(冀政函〔2013〕133号)》,冀东地秧歌(滦州地秧歌)被...
冀东地秧歌(滦南秧歌)是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区是唐山滦南县。基本情况 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属于传统舞蹈,级别是省级。传承保护 2013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通知(冀政函〔2013〕133号)》,冀东地秧歌(滦南秧歌)被列入...
冀东地秧歌是一种河北省的民俗舞蹈。大致分为妞(姑娘)、丑、公子、老 汇等角色,除老 汇(泼辣的中年妇女)持捧槌外,其他均持折扇起舞,表演技艺全面,在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其中以丑的表演最为突出,是憨厚可亲、诙谐乐观的农民形象,再加上唢呐的密切配合,常吹出拟人声烘托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
图左为冀东地秧歌传承人“火凤凰”马建国 右为崔建伟 2024年1月,在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唐山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龙腾歌盛世非遗过大年”中,马建国和师父刘建平(老铁)担任冀东地秧歌的编舞和主领舞,尽心尽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左艺术家“老铁”刘建平 图右“火凤凰”马建国 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冀东·迁安地秧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以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是我国北方汉族四大秧歌之一,主要发源于原唐山境内的迁安、滦县、乐亭、昌黎、卢龙等滦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的舞蹈形式。 迁安北靠长城,南临渤海,东界青龙河,西接津京。北部为山区、半山区、...
冀东地秧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以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是我国北方汉族四大秧歌之一,主要发源于原唐山境内的滦县、乐亭、昌黎、卢龙等滦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的舞蹈形式。唐山北靠长城,南临渤海,东界滦河,西接津京。北部为山区、半山区、南部是沿海,中间为平原,这里气候四季分明,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
地秧歌是冀东一带农村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中滦州地秧歌更是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见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滦州市不断推动地秧歌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将地秧歌引入校园,组建学生兴趣社团,并聘请地秧歌艺人定期为孩子们授课,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冀东地秧歌,萌生于辽金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在近千年的风霜洗礼中,薪火相传,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赓续传承着冀东文化,成为冀东地秧歌文化标识,并被认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名录。 图中人物“火凤凰”——马建国 作为冀东地秧歌的传承人,马建国不仅在艺术上追求精进,更在创新上博取众长。他四处拜访名师...
冀东地秧歌,萌生于辽金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在近千年的风霜洗礼中,薪火相传,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赓续传承着冀东文化,成为冀东地秧歌文化标识,并被认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名录。 图中人物“火凤凰”——马建国 作为冀东地秧歌的传承人,马建国不仅在艺术上追求精进,更在创新上博取众长。他四处拜访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