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述完上一章节的道理之后,就用了齐景公和伯夷叔齐来举例论证。如此,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事情难道不就是这样的吗。不就是这样一个说法呀。啥说法呢,那就是齐景公未有做到立己达人,而伯夷叔齐做到了。《论语》也有章节说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死...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含义一样吗?为什么?你认为哪句更有现实意义? 4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②,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③? 【注释】 ①千驷:四千匹马。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②首阳:山名。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兄弟互让君位而出逃。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③其斯之谓与:这一句中的“斯”字是指什么...
“其斯之谓与”,此语乃古汉语中常用之句式,其意深邃而精妙。吾可略作阐发,以助尔等理解。 “其”,在此处,非寻常之代词或连词,而为语气副词,用以表推测、判断,或加强反问之语气,有“难道”、“或许”之意,引人深思。“斯”,则明矣,乃代词也,指代前文所述之事或理,使言简而意赅。“之谓”,古汉语中常...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子贡问:“《诗》上面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回答)说:“赐啊,这样的话,我就可以与你谈论诗了,告诉你发生过的...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其斯之谓与”,是对上文叙述的总结与升华,“斯”指的是伯夷、叔齐那种超越物质欲望的高尚情操,“谓”即称赞,意指历经岁月变迁,所有的金银财宝都不如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来得显赫和永远。 该段文字中孔子通过对比的手法,强烈地表现出了德与财的冲突与选择。在古代社会,地位高者常常因财产国力显赫而受人尊敬,然而...
“其斯之谓与”的意思是“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其: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斯:代词,指代前文所提到的具体内容或情境,在此处根据上下文,可理解为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互相商量讨论问题的情况,即“切磋琢磨”的情境。之:结构助词,用于连接“谓”和“斯”,仅起语法作用,无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