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的)“兴趣”说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
严羽论诗,是以禅喻诗。作诗读诗有如佛家参禅,全靠妙悟。“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从严羽对唐诗和宋诗的比较看,他认为唐诗有“兴趣”,而宋诗则缺少“兴趣”这种审美特征。 严羽的“兴趣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诗的感兴。作为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诗,首先要有感兴,感物吟志,借客观的物象...
严羽的兴趣说通过对个体兴趣与社会兴趣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文化演进的根本驱动力,为我们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严羽看来,个体兴趣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个人的兴趣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个人兴趣产生于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知,经由知识、经验等因素的作用不断丰富和演变。而社会...
严羽写作《沧浪诗话》的动机主要是不满于北宋以来诗坛上的种种流弊,力图建构新的诗学思想体系,规范诗歌创作的原则,从而为学诗作诗者指明方向。严羽以盛唐诗歌“惟在兴趣”的内在特征为标准来确认诗歌的一般特征。“兴趣”说集中体现了严羽对于诗歌的审美追求,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严羽所说的“兴”并非仅仅指诗歌...
所谓“兴趣”,是为作者在内心之情感驱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情趣。而此种情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较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诗作相融合,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而在“兴趣”的理论基础上,严羽高度赞扬了盛唐诗歌:“盛唐诸人,惟在兴趣”。说起唐代诗人总也绕不过李白,那么从“兴趣”这方面来说,李白的漫游诗到底好不...
解析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的好坏,主要看能否写出“兴趣”,写出“兴趣”诗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即“入神”,严羽评价诗的最高标准是“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入神”之诗尽善尽美,无可指责。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盛唐时候的诗是严羽心中好诗的典范,因它们吟咏情性,同时又有含蓄蕴藉之美。 要想理解严羽所说的“兴趣”,需要先弄懂“兴”和“趣”。
2019No . 12【文学评论】严羽的诗歌审美理论“兴趣”说孟彩霞摘 要 “兴趣”说是严羽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本文将梳理“兴”和“趣”的演化历程, 再结合《沧浪诗话》中有关“兴趣”的论述,归纳出“兴趣”说的内涵;同时,“妙悟”是兴趣盎然 诗作所必不可少的。最后,本文认为“兴趣”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起到...
这种特点被称为“严羽的兴趣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名词,源自名字的谐音。 在严羽的兴趣说中,人们会将自己的兴趣集中在某个领域或者几个相关的领域上,而对其他领域缺乏兴趣。这种兴趣的集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特点是,对该领域的知识和话题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对相关的内容也能轻松辨认和解释,然而对于其他领域的问题,却...
严羽关于艺术本质的见解,主要是围绕“兴趣”这一基本范畴展开的。“兴趣”是严羽对诗本质特征的最高抽象。“兴趣”说构成了《沧浪诗话》诗歌鉴赏理论的核心。《沧浪诗话》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他的“兴趣”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