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要阶段。“兴于诗”,兴,起也。修身必先学《诗》。通过《诗》的感性榜样作为典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立于礼”是比“兴于诗”要更深入的阶段,通过《诗》的学习了解一系列的仪...
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孔子。孔子将礼、乐并重,将乐的感化放在人的最高境界造就的位置上,与礼相辅相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老子看到了文明对人的负面影响,反对文化对人的熏陶和造就,要求从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让人们回归自然,恢复淳朴之心。例如他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什么意思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论语泰伯第八 【原文】 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分析总结。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该句出自《论语·泰伯》,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原文 子曰:“...
兴于诗是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出的教育理念,它的意思较有趣,好的句子、文章、乐章都有其内涵、灵魂。解释 出处:《论语.泰伯》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翻译:孔子说:...
《论语正义》曰:夫子时,世卿持禄,人不由学进,故学制尽失。圣门弟子,自远至者,多是未学,夫子因略本古法教之,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盖《诗》即乐章,而乐随礼以行,礼立而后乐可用也。身通六艺,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实效也。
我推荐的三本书,恰好就是:“兴于诗”——《以诗词养性情》;“立于礼”——《朱永新谈读书》;“成于乐”——《中国人的音乐》。“兴于诗”——《以诗词养性情》性情不是率性,不是率意,更不是喧啸。性情是以学养为支撑的。诚然,这个学养又是以较好的文字能力为基础的。但我又以为比文字能力更重要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文】:诗篇使我兴奋,礼能让我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是我的所学得以完成。乍一看,这样的译文让人似解非解。其实,传统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久,不单单是因为它的内在涵义深刻惊醒,更是因为它的言简意赅、意义深远。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分开来看。“兴于诗”此处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