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曾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北京琴书创始人。他与常年合作的琴师对“琴书”的唱腔、板式、表演进行了改良,唱腔上吸收了“乐亭大鼓”和“单弦牌子曲”的腔调;板式上由原来的三眼一板发展为慢板、快板、散板等;唱法上由原来只有“跺句”,发展为“双跺句”、“大跺句”等;伴奏上使用扬琴、四胡、二胡,使音乐...
1961年,关学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琴书的创作表演中。改革开放后,他提出“5分钟艺术”的观念,并创作出《长寿村》《怕婆村》《礼尚往来》等优秀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三、荣誉与成就 关学曾的演艺生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关学曾(1922年8月1日-2006年9月27日),男,满族,原名关士清,出师后取艺名“学曾”,是“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北京琴书创始人。 关学曾生前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关学曾与常年合作的琴师对“琴书”的唱腔、板式、表演进行了改良。1951年和...
在宣南文化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关学曾从朝鲜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信。崔维克说:“先生认为他虽然不是对敌作战的志愿军,但此时也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北京轨迹 大胆创新推出“北京琴书”在慰问演出中,关学曾也接触到了山东琴书、徐州琴书、翼州琴书等多种地方艺术。他想,各地的琴书都突出了地方特色,只有在...
关学曾的艺术生涯始于早年的艰苦磨砺。11岁时,他被父亲送到宝成堂当童工,在此期间,常听父亲讲《济公传》《封神榜》等曲艺作品,也常去茶馆听书,由此对曲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房东李大妈的引荐下,先后拜常德山、石金荣为师,学习单琴大鼓和乐亭大鼓。14岁时,他便在隆福寺庙会撂地演出,16岁出师后,开始在...
关学曾(1922年8月1日-2006年9月27日),男,满族,原名关士清,出师后取艺名“学曾”,是“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北京琴书创始人。 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关学曾与常年…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百科 讨论 精华 等待回答 ...
2022年7月30日上午,《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关学曾先生的家人、众弟子、曲艺界同仁、文化艺术界及媒体朋友出席了纪念活动。关学曾先生是北京曲艺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开创了北京琴书这一具有广泛影响曲艺种类。北京琴书的源头是北京东南郊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
1997年北京秋天,关少曾迎来了自己的小女儿,取名为关晓彤。名字很普通,但关少曾对她却很是疼爱,时常抱着她一起去剧组里拍戏。相比于关少曾,或许北京人更熟悉的是他的父亲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是“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北京琴书创始人,可谓是名满天下。再说关学曾的成就,关少曾就显得有些许泯然众人了。
魏文华多次到北京拜访关学曾,每次关学曾都悉心指导,直至她完全掌握北京琴书的精髓。师娘对魏文华更是异常疼爱,每次到北京都让她住在家里,为她烹饪美食。这段师徒之情成就了魏文华的艺术生涯,也是关学曾艺术传承的典范。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超越地域,师徒之情跨越时空,真挚的心灵交流让艺术在新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