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了一个“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钱,迴易生利。以给公用”的办法。规定发给各级官府一定数额的办公经费作本钱,即所谓公廨钱,用以周转取息,所得息钱作为办公费。这样一来,国家财政支出减少了,可是,老百姓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工部尚书苏孝懋等上书指出:“官府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惟利是求,烦扰百姓”。唐代沿...
公廨本钱简介 ɡōnɡ xiè běn qián 公廨本钱(公廨本钱)唐代官府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从北朝起到隋唐﹐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业或贷放市肆取利。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管﹐人称捉钱令史。每人以五万以下本钱交市肆贩易﹐每月收取息钱四千文﹐年息约达本金百分之百名"月料钱"。
历史知识> 公廨本钱 简称公廨钱。指官府经营的高利贷资本。始于北魏,盛于唐。隋制,京官及诸州并给本钱,贸易或贷放取息以给公用。唐初亦于京师诸司置之,屡有罢复。永徽以降,渐遍及州县。多以赋税等库入充本。先后交由番官、令史、府史、胥士、典史等经营,亦有直接贷给店铺者(参见“店铺课钱”),按月收...
公廨钱制度在唐代执行了很久,玄宗初年,年利率降低到70%,继而再降到60%、50%,每笔强迫贷款金额也有降低,李世民解决吏政、兵之患被选中的商人所获权益,早期是当官吏,后来则改为免除徭役。唐太宗发明的这个制度,在后世的学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褒之者认为,这一制度虽然“粗糙”却很直接,政府养活了官员又巧妙地避免...
公廨本钱初行于京司,以提供京官俸料为主,但如果按褚遂良所言之捉钱方式来看,不仅每司本数少得可怜,其合理性、正当性亦令人质疑,《通典》卷三五《职官·禄秩》:大率人捉五十贯以下,四十贯以上,任居市肆,恣其贩易,每月纳利四千,一年凡输五万.. 在京七十余司,相率司别九人,更一二载后,年别即有六百余人...
公廨钱有广、狭二义,广义者包含政府官署所设之诸色本钱,狭义者则仅指为某种特定用途而行之本钱。本篇所论之公廨本钱为后者,虽然其至唐后期已有所变化。京司公廨本钱的置废 史书上最早确言置公廨钱,以放贷生息法,给百僚供费不足者,在隋文帝开皇年间,然其时公廨钱的运用除了出举收利外,还有在市商贩货卖...
从其用途上看,所生利并不直接充使以下俸,不过补给食料、纸笔钱而已,这与唐初京司捉钱,计员多少为月料,颇不相同。公廨本钱3000贯中,2000贯为食料、纸笔之本,余1000贯再加上店铺课钱,共同收利以为公廨杂用。由是可知军器监置本之目的有二,一为官员俸钱之外的补给,一为官署行政费用与其他杂支。军器公廨...
唐时供官府各种公用和官吏俸钱而设置的、用于官府经营商业和高利贷的本钱,又称公廨本钱,源于隋初,在京师和诸州官署都设有公廨钱,出贷经商,收利以供公用。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年)即设置了公廨本钱,以诸司令史掌管,每司9人,号捉钱令史,其中以品子(六品以下官员子孙...
公廨本钱 天线包包包包 历史爱好者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武德时期,京官月钱靠各司公廨本钱放贷所得。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罢公廨本钱。 贞观二十一年,复置公廨本钱。 《唐会要》: 内外官料钱上 武德已后。国家仓库犹虚。【应京官料钱。并给公廨本。】令当司令史番官回易给利。计官员多少分给。 贞观十二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