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都具有很强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属性。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均衡性、可及性水平,直接表征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平。共同富裕以富裕为前提,也以富裕为目标,不仅是分享,更是发展,是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公平分享的紧密结合。公共服务不仅是基础民生福祉的保障,也是社会发展动能的来源。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要...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作出部署,既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也为做好公共服务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要求,相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别,就在于对公共服务有理念认识上的深化和突破,即把一部分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当作适应公平享富要求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也视为具有效率造富指向的一种社会投资,用于帮助特定的遭遇临时困难但未来产出潜力巨大的群体,更好积累人力资本和形成更高产出能力,...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更新完善国家标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扩大范围,定能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23日 06 版)
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关键问题研究》(23ZDA096)课题组,在北京集体学习...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公共服务为谁提供、靠谁提供、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是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价值依归。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治国理...
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以加强制度供给为先决条件,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为核心内容,以构建多元供给格局为关键环节,以完善基层供给网络为重点任务,统筹协调予以推进。 加强公共服务制度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消除附着于城乡、区域、身份差别之上的公共服务差异为目...
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关键是把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方面坚持尽力而为,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另一方面坚持量力而行,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性公共服务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更新完善国家标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扩大范围,定能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