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7日,赵俪生先生以91岁高龄驾鹤道山,半个世纪前山东大学历史系盛极一时的“八马同槽”中的最后一匹老马也安详谢幕,留给人们的,是对往事无尽的遐思与追念。多年以来,学界津津乐道于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历史系“八马同槽”的盛况,然而个中源流,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新旧交替的年代里学人生命履痕、心路...
其中,尤以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郑鹤声、张维华、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为代表的八位教授,浃洽于时而引领学术潮流,并由此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风,奠定了山大“文史见长”的办学传统,“八马同槽”亦成士林传奇。“北大是母校,但我更愿去山大”关于“八马”,有不同版本。因“八大教授”...
这一天,“八马同槽”的“八大教授”群雕像在新校文史楼后的广场落成。[1]“八马同槽”形容的是山东大学在建国之初,其历史系聚集八位国内赫赫有名的学者之盛况,他们是: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2]其中每一位,都是能在各自专业独挑大梁的学者,能够在此时同聚一堂,一时...
在山东大学辉煌的百多年史上,像传说一样令人向往的历史系“八马同槽”(或称八大教授、八骏同槽)无疑是这一辉煌时期的旗帜。 2007年11月27日,赵俪生先生在兰州辞世,享年91岁。他是“八马同槽”中最后离世的一马,也是活的岁数最大的一马。至此,“八马”同去,留...
而此时,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八位教授甫聚山东大学历史系,即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话题开端发皇,使得山东大学历史系也留下了“八马同槽”的美谈。因切中时代变迁而...
在山东大学辉煌的百多年史上,像传说一样令人向往的历史系“八马同槽”(或称八大教授、八骏同槽)无疑是这一辉煌时期的旗帜。 2007年11月27日,赵俪生先生在兰州辞世,享年91岁。他是“八马同槽”中最后离世的一马,也是活的岁数最大的一马。至此,“八马”同去,留下的是他们那些浩如烟海的著作和一个个说不尽的...
在山东大学辉煌的百多年史上,像传说一样令人向往的历史系“八马同槽”(或称八大教授、八骏同槽)无疑是这一辉煌时期的旗帜。 2007年11月27日,赵俪生先生在兰州辞世,享年91岁。他是“八马同槽”中最后离世的一马,也是活的岁数最大的一马。至此,“八马”同去,留下的是他们那些浩如烟海的著作和一个个说不尽的...
站在雕像前,也许你会问这样的大师何以甫聚山大,“八马同槽”与“文史见长”又缘何而起,八大教授的讲坛风采与脾气秉性又是怎样的呢?一系列的追问答案只有了解山大历史才懂。“八马同槽”直观形象的本意就是八匹骏马在同一个食槽里吃食,虽会出现互相争食的情形,但是当八匹骏马吃饱喝足之后,八马拉一车,场面可谓...
“山大八马同槽”这一表述,虽然直接的字面组合在常见的文化或历史语境中并不明确指向一个特定的典故或成语,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字面上拆解并探讨其可能的象征意义。不过,请注意,以下解释是基于对字面意义的推测和联想,并非基于确切的历史或文化背景。 山大:通常可以理解为山的广大、雄伟,或者指代山东大学等具体实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