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与月饷相反,驻防八旗兵丁的岁米普遍高于禁旅八旗。这是朝廷鉴于驻防八旗兵丁月饷较低的情况,而做出的一种弥补。整体而言,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兵丁实际拿到手的俸饷基本持平,即便有出入也不算大。如果仔细算算帐,前锋、护军、领催这三级,到手的俸禄和一个七品知县差不多,这也是清代军费开支巨大的...
可物价呢?一涨就是三四倍,到了乾隆末年,绿营兵的俸饷基本上跟“温饱”绝缘了。说白了,绿营兵的日子一直比较惨,月饷、岁米加起来连八旗兵的一半都不到,这也直接导致绿营兵的战斗力一言难尽。八旗兵是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绿营兵是饿得连刀都懒得抬。所以清朝的士兵待遇,其实就是“八旗重绿营轻”。八旗...
清朝中后期,八旗兵丁大约12万多,军官大约7000人,以每人年薪最低60两计算,清朝在这一块支出就要720万两,因此实际支出就非常惊人了。八旗收入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对比当时社会普遍收入。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每一个八旗都是高薪,不算田地收入的话,是普通百姓的二十倍以上。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乾隆嘉庆...
“兵、丁、卒、勇”最早出现在清军的八旗制度中。八旗是指清朝的皇家军队,其分为八个旗,分别是正黄、附黄、正白、附白、正红、附红、正蓝、附蓝,其中各旗都要分为兵、卒、丁、勇四个等级。在早期,这四个等级的人员都是由清朝皇帝选拔而来的,不同等级有着不同的待遇和任务。首先是兵,兵是最高等级的...
不过,俸饷并非八旗兵丁全部的收入来源。例如,驻防八旗兵丁还可以获得岁米,而岁米定额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具体的防卫地区和事务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驻防八旗兵丁的月饷和岁米收入也存在着差异。事实上,前锋、护军、领催这三级的俸禄甚至可以和一个七品知县相媲美,这也是清代军费开支巨大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
在清朝的军队体系中,“兵、丁、卒、勇”四个字代表了不同的军事身份和社会地位,反映了清朝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从享有特权的八旗士兵到艰苦奋战的湘勇,从负责后勤的“丁”到监管犯人的“卒”,每个等级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这些区别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深刻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第一类,兵。 最初的兵是指八旗子弟。 清朝最初打天下时,靠的就是努尔哈赤整顿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因此有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八旗军队,而这支军队也成为了清朝取胜的力量。 按照规定,凡旗人男丁世代为兵,也就是八旗兵,这也使得这些兵地位特殊,甚至在当时是社会上是“特权阶层”,是圈地运动的既...
清朝的军队里还有一群人,他们胸前写的是"卒"和"丁",这两个字看着不起眼,其实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卒"字兵,他们负责看守仓库、维持秩序,有的还当狱卒,虽说是正式编制,但待遇跟八旗兵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一年才拿六两银子,生活上都很困难。 有的狱卒动起了歪脑筋,犯人的东西能卖的全卖了,犯人家属想探监就...
从“兵”、“勇”、“卒”、“丁”可以看出,清朝的制度有多落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制度不改会造洋枪洋炮没有任何用。 实际上,即便是太平军底层士兵的生活都比清兵要好,至少没有阶级歧视,光王就封了上万个,谁打仗厉害谁就能获得王爵。
大家想想八旗子弟披甲当差的,大多数比知县年薪还要高。即使是月银3两的马甲,也比之知县相差不太远,这是何等的恐怖。同时清朝统治者一直强调“满洲为国家之根本”。不只是优待八旗兵丁,以维持这个军事支柱,同时还规定“国语骑射”,是满族的根本所在,要求说满语,写满文,还有熟练骑马射箭。主要目的当然是保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