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盘西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思潮,最早于1919年(己巳年)提出。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问题,因此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主要代表人物为陈序经、胡适等。胡适后来改全盘西化为“充分世界化”。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全盘西化”论是中国近代以来主张中国走欧洲资本主义道路,全盘西化的政治文化主 张。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胡适、陈序 经等人。辛亥革命以后,胡适表示,“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 则从西方人”,开始表露出西化论的思想倾向。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
他在编写《剑桥世界近代史》时,希望这套书成为一部人类自由史,给仍然身处黑暗的人们指明方向。一百多年前,围绕西方文明的引进,中国人曾经有过“全盘西化”的担忧与质疑。但是无数的事实和逻辑都表明,担忧“全盘西化”是杞人忧天,渴望“全盘西化”也是痴心妄想。只有在自由选择的碰撞和竞争中,优秀的文化才会...
在文化层面,全盘西化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模仿。这包括对西方艺术、文学、音乐、电影、时尚等的模仿,以及对西方价值观念的接受。例如,很多国家开始将西方的音乐、电影和时尚引入本土市场,并且西方的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力量。 然而,全盘西化在文化层面也产生了一些争议。一方面,它带来了文化多样性...
近代关于调和中西文化冲突主要有三个观点:“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全盘西化”。 (1)“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所谓中学是指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西学是指近代由西方传人的西方学术。中体西用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说明以中学为根本、西学为末用的观点。明确而全面地讲中...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入侵瓜分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的落后原因。他们认为,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在这种背景下,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彻底抛弃,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
我认为,无论从表面上看还是从深层次上看,“全盘西化”的改革开放都给了满清政府最后一击,促进了满清政府的灭亡。 全盘西化的改革开放加快了满清政府的灭亡的观点,看似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同于现在的主流历史观点 其实是对封闭2000多年的中国大一统国家如何应对开放融合的世界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具有强烈侵略特征的...
第二,全盘西化是不可行的。所有的文化都根植于其所诞生的土壤,来自于其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强行把西方的那一套都接收过来,对中国真的就是好的吗?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智慧,中国属于农业文明,西方属于海盗文明,强行把...
论战的两极是“中国本位文化”论与“全盘西化”论的对立。这场论战事实上进行了两个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一是关于“全盘西化”观点的讨论。 (一)双方观点 (1)“中国本位文化”论。1935年1月10日,陶希圣、萨声武等十教授,在上海《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
尤先科曾自豪地宣称:“我的面容,便是乌克兰的镜子。”然而,这预言般的自白,在他执政的日子里,虽引领乌克兰大步迈向西方,却最终化为民主之痛,成为一段历史的遗憾。尤先科,那张饱经风霜的面孔下,怀揣着“全盘西化”的执着。然而,这份过于理想化的民主追求,却如一把双刃剑,让乌克兰的分裂与混乱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