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全书核心是国民党为“弱势独裁政党”,其组织的散漫性使其无法实现俄共式的一党专政,即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作者指出,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
全党意识形态因此陷入混乱。党的继承人之争与党的路线之争相互纠缠不清。为了与共产党划清界限,国民党从政纲政策到组织路线,均改弦易辙,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中原有的“左”的和一切稍带急进与社会改革色彩的东西,统统被当作“共党余毒”抛弃掉。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魅力荡然无存,党民关系由动员体制转变为控制体制。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本书以国民党的"治党史"为重点,着重考察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问题. 王奇生 -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被引量: 291发表: 2003年 有质有文 新意迭见...
作者认为:“1924年以后的国民党,除了党员人数急剧扩张外,其组织内聚功能并未增强。虽然组织形式上师法苏俄共产党,而意识形态上排拒共产主义,结果只学到半套表面功夫。” 与此相反,中共师俄所学到的则是全套功夫,尽管在意识形态上已经结合国情予以许多修正。 此外,国民党重中央、轻地方,重上层、轻下层,县以下的基层组...
应该说,就孙中山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的组织体制这一点而言,1924年这个时间节点仍然是重要的。只是近年来...
《党员、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是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 建党伊始:从“以俄为师”到“容共”“容国” ● 从孙中山时代起,就存在乎视组织建设的隐患 ● 党派纷争: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 ● “清党”蜕变后,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 ● 组织形态:“以党统政”,“...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是 在2009年7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奇生。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全书核心是国民党为“弱势独裁政党”,其组织的...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作者:王奇生,主编推荐语:描述了国民党如何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内容简介:作者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