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城县,这一历史悠久的县名,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置县演变史。因王莽家族的故里位于元城县委粟里,该县又得名贵乡。随后,贵乡从元城县析出并建县,直至五代后汉时期,县名更改为大名县,并沿用至今。然而,关于元城县的置县时间,历史上却存在不同的说法。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元城县志》均记载,元城县是在汉高帝...
元城县是历史名县,因王莽家族故里在元城县委粟里,故号称贵乡,后析元城县贵乡建县,五代后汉改名大名县至今,1913年又废元城县入大名县。 关于元城何时置县,存世的清康熙《元城县志》作“汉高帝始置县”,同治《元城县志》作“汉高帝析置魏郡,领县十八,今彰德府、大名府是其地,...
消失的古县——元城县..元城:古县名,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即今河北大名城区战国时期的魏武侯在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公子元的食邑。西汉初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故以邺为中心设魏郡。又因这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在邺地建都,其子魏武侯时,邺地作为别都,其中一块区域被赐予其公子元作为食邑。西汉时期,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立魏郡,以邺地为中心,元城县得名于魏公子元的食邑。西汉后期,汉宣帝时,元城县的粟里(今大街或北沙窝庙村)少女王政...
三、元城的重要地位 (一)河北大名第一个有建制的县城 高祖十二年置魏郡,建元城县,比大名县还早,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元城县作为河北大名历史上第一个有建制的县城,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从建县伊始,元城就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元城历经多次分合,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
历史知识> 元城县 西汉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氏焉。”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属魏郡,三国魏及西晋为阳平郡治。东魏改属魏尹。北齐省。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魏州。移治今山东莘县朝城东北。大业初属武阳郡。唐贞观十七年(643)并入贵乡县,圣历二年(699)复置。
元城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当时设立了魏郡,元城县也随之建立,归魏郡管辖。到了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郡东部被划出,设立了阳平郡,元城县成为阳平郡的郡治所在地。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魏县和元城县被废除,并入贵乡县,归清都尹管辖。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元城...
其实细说起来,元城县的“元城”得名比起大名县的“大名”要早的多,元城县是在汉朝因是曾为战国时期魏公子“元”的封地,设置为元城县。而直到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田悦把魏州为大名府,才是“大名”被用作地名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前夕,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元城古县并入了大名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康敏:元城县一九四三年大灾荒是如何度过的 元城县(现大名县卫东地区)人口稠密,多是飞沙薄地,没有水田,树木和果木、藤条较多,耕地多种花生、红薯,粮食产量低。广大农民过着贫困生活。由于日寇侵略,连年战争,树木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更加恶化,农民不能进行正常生产,群众生活更加困苦。
元城县一日游攻略:探访古庙寻福记 上周末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元城县,进行了一次超级有意义的一日游!一路上遇到了各种有趣的古庙,还尝了不少当地美食,简直太棒啦!🎉 行程小抄: 舜帝陵->李家大院->后土祠->东岳庙 先说下舜帝陵,这是舜帝的衣冠冢,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舜帝大道。这里真的超级有历史感!舜帝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