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六年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后九月 是年 元光元年 十月 (城阳王、胶东王、燕王)来朝。(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十一月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大夫。(史记·儒林列传) · 隴西太守李廣為衛尉...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汉武帝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孝廉成为当时选官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孝廉举至中央后,经选拔,才能被任命为地方或中央的有关官职。汉武帝此举 A. 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 改革了科举考试的程序 C. 有助于抑制外戚干政 D. 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相关知识点: ...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是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汉武帝听从董仲舒之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用车马接送各地应召读书人到京城考试,以示礼遇。由此可见,汉武帝时( ) A. 确立了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B. 明确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C. 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D. 强化对地方郡国的管理 相关知识点...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接受此建议,这个措施是( ) A. 罢黜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 )A. 察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有学者因此认为,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和政治史上最可纪念的一年。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举孝廉是中国民主制度的萌芽 B. 察举制奠定了科举制度基础 C. 察举制度选拔了最优秀官吏 D. 察举改变了选官标准和阶层固化 ...
2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这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儒学发展为官方哲学 B. 读书人的思想遭到禁锢 C. 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D. 实现了思想界...
材料一: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