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艘水声科学考察船悬挂着五星红旗,承载着近百名科研人员稳稳行进,杨士莪担任此次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行至赤道附近,甲板温度接近70摄氏度,酷热难耐。船上淡水告罄,年过花甲的他和大家一样把船上漂着油花的压载水烧开了喝。“要想‘下五洋捉鳖’,拼的就是那股劲儿,搞科研就像打仗,该咬牙的时候一定得...
他潜心治学、甘于奉献,自觉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育人理念深深影响了几代水声专业学生,培养了一批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自力更生、从零开始,投身海洋科研事业 1931年出生的杨士莪,童年正逢战乱,在流离辗转的生活中,逐渐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青年时的杨士...
为了把我国1万多公里海岸线探明的杨士莪,作为南海水声综合考察队队长带队出征,开展中国首次独立进行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为中国水声事业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将海洋强国建设的“命门”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杨士莪做到了。怀揣“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梦想,他的学生们正用一项项科研成果,把中国海听得更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他强调青年学生首先要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开拓视野、站位高远,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与国家需要、时代需求相结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祖国...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坚守三尺讲台,杨士莪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教过的学生达数千人。他的学生多数已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杨士莪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这给杨士莪留下了一个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要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而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回国后,杨士莪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开辟了中国水声专业新的专业化...
将海洋强国建设的“命门”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杨士莪做到了。怀揣“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梦想,他的学生们正用一项项科研成果,把中国海听得更清、守得更牢。 (原标题:做人做事做学问 为船为海为国防——追忆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
杨德森勉励青年学生,既要练就过硬本领,又要心怀国之大者,传承一代代水声人为国家海洋事业不畏艰苦、勇于登攀的品质。“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在学生提问环节,杨德森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水声领域、个人发展、专业前景等问题。“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他鼓励同学们遇到困难不能放弃...
他潜心治学、甘于奉献,自觉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育人理念深深影响了几代水声专业学生,培养了一批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 自力更生、从零开始,投身海洋科研事业 1931年出生的杨士莪,童年正逢战乱,在流离辗转的生活中,逐渐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
将海洋强国建设的“命门”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杨士莪做到了。怀揣“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梦想,他的学生们正用一项项科研成果,把中国海听得更清、守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