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晋献公第二次灭虢,这次灭的是迁都上阳的南虢(“上阳城”故址: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部的李家窑遗址,该城址北依上村岭,南邻青龙涧),从原陕西宝鸡的西虢东迁而来,原宝鸡残留的小国前687被秦灭。这次晋献公返回路上,顺带灭了虞国。“假道伐虢”的成语,来自于第二次灭虢。❣️敲黑板,...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原典】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名为“假道伐虢”,源自春秋时期的故事。晋国为了攻打虢国,先向虞国借路,然后灭掉虢国,最后回师灭虞国。这一计策的核心在于“假道”,即借路之名行攻打之实。假道伐虢的关键在于巧妙运用“假道”策略。当处于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受到武力胁迫时,一方常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渗透兵力。善于寻找...
天天学成语。今天学习成语“假途灭虢”,也作假途伐虢。假道伐虢,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年》。假道伐虢原义指通过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在句中作谓语、定语。中文名假道伐虢拼音 jiǎ dào fá guó近义词假途伐 - 洛阳墨客邵立文于20240412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假道伐虢"是春秋时期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晋献公两次借虞国的道路消灭虢国的经历。第一次,晋献公在公元前658年利用虞国的贪婪,成功借道并消灭了北虢,位于今山西平陆县的下阳。第二次,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宫之奇的忠告...
“假道伐虢”原义指通过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 警示后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潜在的威胁。 - 🌈小惠于20241118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3.5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假道伐虢:假:借;假道:借路的意思;伐,攻占;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指以向对方借道为名义,而实施消灭对方的行动。这一计是三 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
这个成语乍一看很难懂它的意思,但知道“假”是什么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在这里“假”是借的意思,而虢是春秋时期一个很小的国家。春秋时期,战乱纷纭,当时较为强大的国家是晋国,晋国不断吞并别国的领土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君主就会贪得无厌,只有不断的战争。只有不断地夺取才能让他们内心得到...
用钱财来贿赂那个目光短浅的虞公,这个故事其实大家都听说过,只不过用嘴唇和牙齿来比喻两国之间的交往与关系。晋献公当时实力非常强盛,但是他依旧想要拓展自己的国土。于是借口说某个小国频繁的挑衅自己,所以自己想要回击。理由很好但是现实非常艰辛,因为那个时候他需要路过另一个国家才能打仗。如果越了过去...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要诀:找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根据此你去理解和应用吧 分析总结。 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