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编纂。《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一年》:“诏曰:‘礼坏乐缺,实宜以时修定,但顷之修撰不得其人,所以历年不就,有名无实。’”宋·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奉勑修撰 英宗皇帝 一朝实录,伏以先帝功德之美,覆被天下,宜载方策,传之无穷。”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相关...
修撰,汉语词语,拼音是xiū zhuàn,意思是撰写;编纂。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修撰 拼音 xiū zhuàn 解释 官名 出处 《明史》 目录 1解释 2出处 编辑本段 解释 ⒈ 撰写;编纂。 ⒉ 官名。 唐 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 宋有 集英殿、右文殿 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 明清 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
基础信息 词语修撰 繁体修撰 拼音xiū zhuàn 怎么读 【修撰】意思 1.职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元时翰林院始置修撰,明清因之。2.编纂。《北史.卷一○○.序传》:「始末修撰,凡十六载」 来源:-- 词典修订版
修撰 成语(Idiom):修撰发音(Pronunciation):xiū zhuàn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修饰、润色文章,使之更加完美。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修撰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修”表示修饰、润饰,而“撰”表示写作、创作。修撰的基本含义是指修饰、润色文章,使之更加完美。它强调对文章进行精心的修改和...
词语 修撰 释义 xiū zhuàn1.撰写;编纂。 2.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随便看 慢词 慢诞 慢说 慢调 慢谑 慢走 慢车 ...
翰林院修撰,中国古代官名,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历史资料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翰林本身,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的...
历史官职> 修撰 官名。唐朝置为史馆官,四人,掌修国史。玄宗天宝(741—756)以后,以他官兼职史馆者为之。初入为直馆。宪宗元和(806—820)以后,改以登朝官领史馆职者充任,未登朝官为直馆。集贤院亦设,无定员,多六品以下官员兼。宋沿唐制,设于史馆,掌修日历,实录院者掌修实录。宋初贴职有集贤殿修撰,徽宗...
修撰一词主要指的是撰写和编纂。在古代,撰写和编纂文献是一项重要的职责。例如,《隋书·儒林传·刘炫》中提到,刘炫广泛研究古籍,纠正其中的错误,当撰写工作完成,计划也恰如其分地实现时,却遭遇了不幸。三年后,《隋书·牛弘传》记载,牛弘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奉命编纂《五礼》,最终完成了百卷著作...
修撰一词源于古代汉语,“修”指修饰、加工,“撰”指创作、写作。因此,修撰一般被理解为修辞艺术的写作创作过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修撰是一项富有传统的艺术活动,曾经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修撰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修撰在古代文化和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修撰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文章、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