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省城广州沦陷,政治中心北移清远,文化中心大部南移信宜,广雅、培正、执信等学校纷纷迁到信宜办学,信宜一度成了文化宝地。 文明门之“献奇纳秀”,形成了当地以治学为中心的学祠文化,以海外务工经商为主的南洋文化,以年例、飘色、木偶、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杨桃鸭、鱼古、鱼扣、桂花肠...
信宜文明门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信宜文明门位于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文明门又称为红楼,原是古城南门,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建成东、西、南、北城楼四座,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正门,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门。后...
文明门- 广东信宜文明门免费编辑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文明 文明门又称为红楼,原是古城南门,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建成东、西、南、北城楼四座,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正门,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门。
信宜文明门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信宜文明门位于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 文明门又称为红楼,原是古城南门,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建成东、西、南、北城楼四座,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正门,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门。后形成习俗,凡官宦履...
据刘欣透露,1983年12月16日,信宜县人民政府公布“文明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2月12日,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文明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文化开启光明之门 八坊村村长梁启辉是当地的“百事通”,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文明门乃当地“传承文化、开启光明”之门,是深厚文化的象征、美好生活的寄托。因该门连...
文明门,又称“红楼”,位于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原是信宜古城南门。据道光《信宜县志》载,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建成东、西、南、北城门楼四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前正南,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命名为“文明门”。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