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纲要》精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24年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备受关注,相关提案和议案强调应从系统性、针对性、连续性、现实性、服务性和实效性六个方面继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案和议案所涉及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类型则主要包括系统完善型、学校主导型...
摘要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文从重新认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破题,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促进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强调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民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健...
影响因素和量表编制等,梳理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称得上是一部为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学科教师量身打造的案头书。
俞国良认为,针对大中小幼各类教师和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需要有的放矢釆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可从遏制恶化趋势、破解区域失衡以及发挥协同作用出发。对于小学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应注重心理健康的宏观影响因素,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服务体系至关...
中新网5月25日电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和课题组近日发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有待大力提升》报告指出,提高与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需要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手段全面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加强教育与管理的协调配合、育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等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韦香惠)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教师作为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俞国良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开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长,他长期关注师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他注意到,中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背后,...
董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社会认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著作有《学业情绪与发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主要著作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政策研究》《创造力心理学》等。
中新网北京5月16日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火如荼、遍地开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轰轰烈烈、初显成效,唯独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冷冷清清、曲高和寡。这种局面应该、而且必须改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开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长俞国良近日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说道。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我们应努力‘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最后一卷《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应用研究》的自序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俞国良这样写道。(文末留言赠书) 多年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