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各保就该管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编定,或并合数乡镇为...
保甲是清朝的基层组织,为非正式的政府机构。保甲制度采用保、甲、牌三级统属体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牌设牌头,甲设甲长,保设保正,定居人口均设门牌和保甲册。保甲制以人为主,目的是为了弄清人口的流动情况。这一制度在雍正年间以后迅速完善并被高度强化,为维护地方基层的封建统治秩序,保证...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保甲的字面含义就是“保证盔甲”。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具体内容:以户为单位,设户长;五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
保甲制度名词解释 保甲制度,又称坊保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组织和管理制度。它是宋代(960-1279年)开始出现,并在元、明两朝得到了更为完善和广泛的应用。保甲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会治安和维护社会秩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生产力。保甲制度的核心是“保”和“甲”。以村庄或街坊为单位,由成年男性...
1935年5月28日,九江推行保甲制。 国民政府宣布推行保甲制 《申报》1935年2月5日 1935年5月28日,江西省政府决定九江、星子两县为推行保甲制实验区。 保甲制度是宋朝开始的带有军事管理性质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
保甲制度是我国历代所固有的地方基本政治制度。从广义的方面说,是我国地方的自治制度;从狭义的方面说,就是农村的保卫政策。 一般认为,西周的基层政权组织是保甲制度的雏形,到了宋代,出现了保甲的名称,设立了正规的保甲制度。清王朝实行的是牌、甲、保制度,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历代保甲制度的名称、组织...
泰州市档案馆有一份1949年10月泰州市政府颁发的布告,上载:保甲制度为国民党反动统治压榨人民之工具,现本市解放已有八月,各种群众团体亦次第建立,人民与政府之关系,渐臻密切,故决定自即日起,废除保甲制度,所有保甲人员,应投入生产,安分守法。 自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的核心是将一定数量的户籍人口组织成为一个保甲单位,由保甲长或甲长带领,共同负责管理、维护和调解本保甲单位的事务。 保甲制度起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各代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方式。保甲单位通常以一个村庄或者是一个街坊为基本单位,由若干户组成。在保甲单位内,每户人家都有明确的...
清代云南保甲制度与流动人口控制研究 罗勇 清前期保甲制度主要在云南腹地府州县和新改流地区推行,清中期推广至滇西南与缅甸接壤的州县地区,再扩大至有垦荒移民的山区。云南推行保甲制度各阶段的特征与清代云南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清未将清查出来的无业游...
保甲制度下,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保内设有保办公处,包括正副保长和负责警务、民生政策、经济等多方面事务的干部。保长类似于以前的乡镇长,负责管理当地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然而,国民政府推选的保长却有些令人深思。具备能力和号召力的人不愿担任保长,因为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为国民政府卖命。而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