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甲是清朝的基层组织,为非正式的政府机构。保甲制度采用保、甲、牌三级统属体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牌设牌头,甲设甲长,保设保正,定居人口均设门牌和保甲册。保甲制以人为主,目的是为了弄清人口的流动情况。这一制度在雍正年间以后迅速完善并被高度强化,为维护地方基层的封建统治秩序,保证...
保甲制度2 保甲制 百科名片 保甲制始于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一种军事制度,即“什伍其民”、“变募兵而行保甲”。明、清两代有类似设置。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城乡居民采用保甲制作为基层政治制度。1932年,蒋介石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颁布《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以户为单位,十户编为一甲,设甲长;十甲编为...
每户门上挂一印牌,写明户主姓名和丁口数目,这些内容登记在官册上,以便稽查。 1939年11月7日起,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各省市也推行了保甲制。📝 评价: 保甲制加强了国家对基层民众的控制,维护了社会秩序。 长图 0 0 发表评论 发表 作者最近动态 肤浅Muwan超大发 2024-12-18 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探...
保甲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十进位制,即以户为单位,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之上还有乡镇等更大的行政单位。这种制度将全国民众按照户数编入保甲之中,形成了一种严密的社会控制网络。 保甲制的具体法规曾多次修订,但基本形式保持稳定。在保甲组织中,保长、甲长等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如调查户口、召集会议...
“保甲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乡村管理与军事防御体系,最早可追溯至北魏,但北宋王安石的改革使其更为普及。在明朝、清朝直至民国,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其核心是将十家编为一甲,旨在加强农村管理,培养民兵以维护社会治安。一旦有人犯法,一甲内的居民会受到连坐的惩罚,十甲又构成总甲,形成层级结构。
[名词解释] 保甲制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是宋朝的一种基层行政组织,宋王安石变法,为加强军政和增加财富收入,实行保甲制,乡村中的主客户以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都保,各置保长,大保长,都保正等,同时,以税户30家为一甲,设甲长主管放贷青苗钱和收税,村民在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实行”保甲...
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内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行的却是封建主义加法西斯暴政。普遍成立了专门镇压革命者和监视人民群众的军、警、特组织,推行日伪时期的“保甲制”、连坐法,强拉壮丁,强征苛捐杂税,纵容官僚资本的残酷剥削,官员贪污腐败,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致使国统区人民的生活异常悲惨。国民党除驻守重要战略据点的正规...
保甲制度的核心是“保”和“甲”。以村庄或街坊为单位,由成年男性担任各自保的保长,组成保单位,并由保长负责领导保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而“甲”则是指参加保甲制度的兵役编制,每户人家必须按照户籍纳粮纳税和服兵役。保甲制度的实施,通过建立保长和甲长的职责制和奖惩制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系。
自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保甲制度彻底废除。 清代保甲制度十家总牌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乡村制度变革总体以警察制取代保甲制。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对国民党政府统治造成威胁,于是蒋介石重拾保甲制度。1932年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剿匪区年各县编查...
1935年5月28日,九江推行保甲制。 国民政府宣布推行保甲制 《申报》1935年2月5日 1935年5月28日,江西省政府决定九江、星子两县为推行保甲制实验区。 保甲制度是宋朝开始的带有军事管理性质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