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根据材料可知,“保卫和平碑”曾是写满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克林德碑”,又随历史风云变幻曾改名“公理战胜碑”。一座牌坊,凝聚了三个时代的缩影。有助于国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故答案为:(1)D(2)克林德是西方列强的代表,在列强瓜分狂潮的民族危机之下,以义和团运动为首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辛丑条约》...
而今日,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 望着中山公园南门口的“保卫和平碑”,没想到这高大巍峨的牌坊会有如此曲折的故事。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东城团团号召小伙伴们,珍惜生命,做个热爱生活的人,就是对和平的承诺! 让我们青年与和平共发展!
《保卫和平》著名雕塑家武切季奇作品 《保卫和平》纪念碑,雕像用青铜制成,底座是富拉玄岩材料,创作于1946-1949年,现安放在柏林特列波托夫公园的烈士公墓前。青铜像《保卫和平》,又称苏军战士纪念碑,是符切季奇在卫国战争后,为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德国牺牲的苏军烈士,而在德国柏林修建的一系列纪念碑之一。这座纪念...
第二年,被视为国耻的克林德碑成功拆除,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1953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为了表达与会国家广大人民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愿望,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称为“保卫和平坊”,流传至...
北京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的名称历经变化:1901年立于北京东单,名为“克林德碑”;1918年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
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保卫和平碑”(其实是牌坊),曾是写满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克林德碑”,又随历史风云变幻曾改名“公理战胜碑”。一座牌坊,凝聚了三个时代的缩影。 (一)克林德碑 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总理衙门途中,与清军发生冲突,他开枪挑衅,被清军击毙。德国以“克林德事件”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在...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清军击毙,侵略者强迫清政府为他修纪念碑。战后,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把它移到中心公园,并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为表彰中国人民为和平所做的贡献,因此又改为“保卫和平碑。结果...
解答一 举报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清军击毙,侵略者强迫清政府为他修纪念碑。战后,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把它移到中心公园,并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为表彰中国人民为和平所做的贡献,因此又改为“保卫和平碑。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
在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保卫和平”牌坊,原名叫克林德碑,它与德国公使克林德有关。光绪年间义和团运动发起后,德国使馆被困,克林德去总理衙门交涉,途中与清军神机营发生交火,先开枪的克林德被神机营军官恩海打死,这成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里特意提出,在克林德遇害地为其立碑纪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