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仪司词语 侍仪司 繁体 侍儀司 拼音 shì yí sī 注音 侍仪司的意思 侍仪司含义解释 侍仪司 [shì yí sī] 官名。元置。《元史·百官志》:「侍仪司,掌凡朝会、即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之礼。」 侍仪司是什么意思(网络释义) 侍仪司,金大定元年官署名。
《元史·百官志》记载:“二十年,升正三品。别置侍仪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太常寺升为正三品,别置侍仪司。此后的侍仪司隶属关系并未明确说明。有学者认为侍仪司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归隶礼部。金代侍仪司隶属于宣徽院,元代侍仪司也与宣徽院存在不容忽视的关系。元代宣徽院具有四十多个下...
元代侍仪司的职能可大致归纳为奏请策划、布置引导、代祀岳渎、编排卤簿以及兼掌起居注等五个方面。在元朝前期,作为一个管理礼仪的国家机构,侍仪司的职权范围已经超过了礼仪层面。元朝前期,蒙古统治者为了更好的控制中原百姓,积极的吸取中原优秀的文化传统,实行以礼治国,在这样一种治国理念之下,侍仪司的权力不...
元代侍仪司最直接的职能就是布置引导仪式之职,保障仪式顺利进行,在各项重大宫廷仪式上皆有侍仪司官布置陈列及引导仪式过程,也可以说侍仪司与其他机构配合,起到主司仪事的作用。《元史·百官志》明确记载侍仪司“掌凡朝会、即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之礼”。元代礼节日趋繁缛,各项仪式先期准备工作...
侍仪司的官员配备较为齐整,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以便处理朝仪之事。侍仪司设置初期的官员是由最早学习中原传统礼仪并奉命定制元代朝仪的亡金故老和儒生担任。《元史·礼乐志》记载:“(至元)八年春二月,立侍仪司,以忽都于思、也先乃为左右侍仪,奉御赵秉温为礼部侍郎兼侍仪司事。”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句读...
历史官职> 侍仪司 官署名。金属宣徽院,由侍仪局改名,设令、直长,秩从六品、正七品。元设于世祖至元八年(1271),秩正四品,掌朝会、即位、册后、建储、上尊号及外国使者朝觐礼仪,隶礼部。置左右侍仪奉御二员,礼部侍郎知侍仪事一员,引进使知侍仪事一员,左右侍仪使二员,左右直侍仪使二员,左右侍仪副使...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侍仪司是我国元朝时期管理礼仪的机构。侍仪司是元代重要的国家礼仪管理机构,侍仪司的建立,是元朝统治者尝试以礼治天下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也是元朝统治者尝试融入中原文化的重要依据。在元朝早期,侍仪司是元朝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元朝...
元代礼乐逐步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礼仪制度逐渐完备,侍仪司以及其他众多朝仪管理机构也应运而生。 礼乐散失,朝仪混乱 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大蒙古国时期,战乱频繁,礼乐散失,朝仪混乱。早期的蒙古统治者对于中原传统礼仪文化并不了解,蒙古习俗中的朝仪制度也并不完善,导致了朝仪混乱的局面。
历史知识> 侍仪司 官署名。金代置,属宣徽院,旧称擎执局,大定元年(1161)改为侍仪局;五年,升为侍仪司。掌侍奉朝仪,率捧案、擎执、奉辇各给其事。以局使为长,后改为令,从六品。直长一员(旧称局副),正七品。元属礼部,至元八年(1271)置,秩正四品;大德十一年(1307),升正三品。掌朝会、即位、册后...
明朝鸿胪寺组织架构图 | 明朝时期,鸿胪寺负责掌管朝廷的朝会、接待宾客以及吉凶仪礼等相关事务。该机构于朱元璋吴元年时设立为侍仪司,其主官品秩初定为从五品。至洪武三十年,侍仪司改称为鸿胪寺,主官品秩提升至正四品,并设官员六十二员。 #鸿胪寺 #明朝 #明朝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书籍) #历史 #中国历史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