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申报的佤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佤族织锦这项古老的手艺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为佤族织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佤锦...
万物有灵的美丽家园,《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之地。 “佤族织锦”广泛流传于西盟佤族村寨之间,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与佤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佤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耕织劳作、宗教习俗等社会生产活动,是佤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民族织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佤族织锦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织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21年,佤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佤族的祖先,他们在生活中发明并传承了这种独特的织造技术。李宪兰来自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是非遗佤族织锦技艺市级传承人。她不仅精通这门...
在沪滇协作框架下,佤族织锦正书写更大篇章。在用好中国旅游集团、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等定点帮扶机制的基础上,佤族织锦主动与星巴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洽谈合作签订佤族织锦订单,推动佤族织锦挂件、茶席、如意带融入品牌设计和酒店、饭店等经营场所,不断提高佤族织锦品牌价值。一织一梭间,佤族人民织就的不只是布,更是佤...
初到班母村,在走村入户时,看见佤族妇女制作的佤族织锦服饰、挎包、被面、床单、毯子等,陈涛总是爱不释手。佤族织锦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织锦之一,其纺织工艺是佤族妇女从十三四岁就要开始学习的一门技能。佤族织锦用的主要是棉和麻。以棉纺织为例,从种棉、采花、轧花、弹花、卷筳、纺纱、导纱、上浆、整经、...
“今年8月,驻村工作队用驻村工作经费,带上班母村的村组干部和部分村民,来到第七届南博会售卖佤族织锦、西盟土特产,佤族织锦得到了国内外来宾的青睐。”陈涛说。将佤族织锦技艺和产品带到第七届南博会进行展示展销,深受现场国内外客商的欢迎,5天售卖织锦产品共收入16000元,这让陈涛认识到发展佤族织锦是助力...
西盟县地处中国西南,与缅甸接壤,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该县的佤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40岁的杨小香是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4月28日,杨小香在闲暇时间织锦。黄兴鸿 摄 佤族织锦使用的工具是竹木制成的腰机,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
文化之根,在于传承。娜龙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了织锦技艺,她用技艺续写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招的6名徒弟中,其中2名已经能独立完成织锦。云南省西盟县佤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娜龙。奚川江摄 “织锦是我们佤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掉,我们要传承、传播、弘扬民族文化,让织锦代代相传,这也是...
佤族织锦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织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21年,佤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佤族的祖先,他们在生活中发明并传承了这种独特的织造技术。 李宪兰来自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是非遗佤族织锦技艺市级传承人。她...
五月的佤山浸润在木鼓悠扬的节拍中。5月1日晚,骤雨初歇的西盟县江三木洛剧院广场灯火通明,勐梭镇小学孩子们的赤足舞步踏响原始鼓点,为2025年佤族木鼓节“木鼓杯”织锦秀拉开序幕。 璀璨灯光下,来自各行各业、乡镇村组的15组佤锦作品轮番登场。勐梭镇小学老师们以《匠心织梦·佤锦师行》展示传承力量,黑红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