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佛教、道教之间曾发生过多次辩论,但都没有蒙元时期的规模大。1255年,少林寺主持福裕在和林修造佛寺期间,全真派将《老君八十一化图》在和林进行传播。福裕将这本书呈现给蒙哥汗,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佛道辩论。这次辩论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最终以全真派落败结束,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让步。可是佛教界并不甘...
事情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公元1258年,一封来自少林寺的告状信,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将道教的种种"劣迹"暴露无遗。朝廷一看,这还得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佛道辩论就这么拉开了帷幕。这场辩论,说是辩论,其实更像是一场审判。主持人忽必烈和国师那摩,一个是藏传佛教的忠实信徒,一个是佛教的坚定守护者。...
这实际上是一场针对全真道教有贬低倾向性的辩论会,意在打压道教的优势地位。全真道迫于当时的压力,只能以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服与反抗。 辩论会后,道教不得不在寺观、财产、经文等方面,对佛教做出一些让步。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结。1258年春天,蒙哥汗再次命忽必烈认真地在开平府的大安阁举行一场规模空间的佛道大辩论...
朝廷组织了7次规模浩大的佛道辩论。佛教一直以辨经著称,口舌之能强于道教百倍,道教在7次辩论中统统败北。但佛道互戳老底,互抖丑事,在周武帝的有意宣传与引导下,两教威望迅速下降,群众基础动摇。周武帝看时机成熟,于574年正式下诏,毁掉佛道二教的经、像;所有的沙门、道士全部还俗,并禁止各种佛道仪式;佛图户...
原来,周武帝举办辩论并非真要分高下,而是为他的最终决定寻找理由。在他看来,佛教外来,破坏传统;道教虽本土,却不敌佛教。两教争斗,反而分散民心,削弱国力。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下诏:"自今废除佛道二教,僧道尽皆还俗,寺观充公,佛像熔铸,经书焚毁。"一时间,北周境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宗教浩劫。据...
关于这场辩论,佛教典籍《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了一个较为神奇的故事。 大意是:九月,文宣帝下召,佛、道双方的宗师十几人上殿辩论,道教一方以金 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教一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起初,陆修静的弟子祝诸作 法,竟使僧人们的衣物或飞或转、在梁木上或横或竖,参辩的高僧们没学过方术, 默然无一能对...
比如不畏火焰,能腾空而起,那你们能否展现一番神迹?”道士们对此无法作答。最终,忽必烈毅然裁定佛教一方胜出。作为惩罚,道教辩手须剃发穿僧衣,所有与老子化胡相关的道经亦须付之一炬,而道士们侵占的佛教寺院也须如数归还。实际上,这场辩论并非孤例,早在三年前,便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佛道争论。当时...
据《志愿辨伪录》记载,这次佛道辩论总共分为14个辩题,佛教众僧以其精深教义,加上清晰的逻辑逐一反驳道教设教立说中的荒诞虚妄之处,振振有词。道教众道士则因为缺乏思辨性的经文再加上准备的并不充分,从一开始的气焰嚣张,慢慢到了最后被辩的逐节败退。更加不利的是,两派辩到后面,连评委八思巴也直接参与...
《老子化胡经》,据传为西晋祭洒王浮所著(其或为五斗米道的道士)。按照梁朝和尚僧祐《出三藏记集》的说法,是由于王浮与高僧辩论佛道的优劣,每每大败而归,恼怒之余,“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该说巧妙地利用了《史记·老子传》中,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的含混...
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佛道之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法,共进行了14次,其中道教输了7次,胜了4次,平了1次,2次情况不明。道教输: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时期,道士姜斌和僧人昙无辩论,姜斌输了辩论之后被孝明帝流放。道教输:公元555年,北齐文宣帝时期,金陵道教团体和统法师团队辩论,金陵道教团体输,参与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