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无法毁灭、破坏如来藏,顶多不让我们发现如来藏而已。📜 佛性如来藏的永恒性 《宝性论》中的逻辑之一是,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佛经中有大量证据证明,佛的智慧或如来藏、法界是永恒、常住不灭的。一个人成佛了,会显现出佛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推理出,现在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佛性是永恒的,因为它不会在本体上...
在本次讲座中,张教授在对佛性与如来藏概念进行深入讲解与扩展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对概念的差异,并通过佛性与如来藏含义在我国佛教的变化过程向大家展示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展开,首先,在第一部分,对佛教中佛性与如来藏概念的交涉互动进...
如说尝性由甜苦来,那它就会随甜苦走了,而不能再有知道余味的尝性;如从舌根来,若是没有甜苦等味尘,那么舌根便离尘无体,亦没有能尝的自性;若是从虚空生。这是虚空的事,和舌根无关。由此可知,舌根和所尝之尘相,虽然虚妄,但其本性却是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我们继续说“身根”之知...
10.佛性/法性/真如/如来藏:其本义即为佛陀之体性。在早期佛教看来,只有释迦牟尼才能成佛,所以佛性的外延很狭小。随着部派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性逐渐发展成为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乃至成为万法的本性,又称“法性”、“真如”、“如来藏”,具有本体的意味。其中如来藏即意为如来在胎藏中。如来藏思想传入...
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展开,首先,在第一部分,对佛教中佛性与如来藏概念的交涉互动进行讨论;第二部分,也是主体部分,则主要阐释华严宗中佛性与如来藏概念的解释及其地位。 佛性与如来藏都是佛教经典中十分重要的词汇,并且在中国佛教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其的解释也影响着中国佛教中不同流派的思想走向。长期以来,...
早期的般若经典讲究空性,强调世间万法无实性。然而,到了佛性如来藏阶段,经典突然转向:众生并非全然空无,而是蕴藏着“佛性”。 这种佛性被称作“如来藏”,存在于一切众生之中,就像金子被尘埃掩盖,一旦去除外在的污垢,便能显现其清净的本质。这种说法无疑是一场震撼,它预示着人人都能成佛。
相续就是延续,相续说的是心性,就是佛性、如来藏、心相。 佛性相续,心与佛性的融合相续。佛性本体是空。性的相是什么?是光明。用做什么呢?大悲周遍。性相就是自己的性,显出的这个相,它与诸方面的关系,就是心相续。 佛法常讲人的第八识,你转世投胎,下一世福报吉祥或者是圆满,灾难或者是问题,是延续你...
即诸佛的一切功德含藏其中,故名如来藏。 一切法本具的觉性,也即是法性。法性是指觉性,并非是空性,空性是喻法。 法性在有情的层面,被称作佛性。佛性是特指有情成佛而言的。因为虽然一切法本具觉性,然而不是一切法都成佛。成佛不是觉性成佛,觉性是不必成佛的,也成不了佛。因为有觉性而...
心所法之见与佛性见性是两种不同方式的见,功能作用不同,佛性是佛性,心所法是心所法,二者从不同的方面配合如来藏见诸法,运行诸法。佛性之见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比如明暗,涅槃状态没有明暗生灭之相,也没有妄法,所以佛性不起用。而心所法的运行没有任何条件,从不停止,永远起用,不离如来藏,有如来藏就一定...
自性光明,又称为佛性、如来藏、本觉等,是佛教教义中一个重要概念,指一切众生内在固有的、超越垢净、不生不灭的智慧与清净本质。 禅定中显现出来的光:可通过通过禅定、智慧培育等方式,逐步清除遮蔽心性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