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中,一切法皆无自性,归于实相。实相无相,即如相,但尚未触及佛性的圆满与无尽。🌍 从佛性之圆满无尽、主伴俱足的角度,圆教是存有论的圆。佛性概念揭示两个问题:成佛的可能性和成佛的形态。🌈 若仅以中论光破除自性执之佛性,只谈因缘,则显得空泛。必须从因缘内在说成佛之可能,不可视作自性...
佛性与般若(上、下)的创作者· ··· 牟宗三作者 作者简介· ···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1927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哲学系。1933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华西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
般若当然有其根本处,唯识亦当然有其根本处。但我们不能说般若与唯识即尽了一切。如是,吾人须了解般若与唯识(空宗与有宗)底限度。吾人藉着天台的判教,再回来看看那些有关的经论,确乎见出其中实有不同的分际与关节。因为佛本有各方面与各程度的教说。佛不能一时说尽,而所对之机亦各有不同,理应有各方面与...
第一章 《地论》与地论师《经》曰:是菩萨如实知诸使深共生心共生相,心相应不相应不离相,远入相,无始来不恐怖相,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跋提神通正修相违相,坚系缚三界系相,无始来心相续集相,开诸入门集相,得对治实相,地入随顺不随顺相,不异圣道灭动相,略说乃至如实知八万四千种种使差别相。《论》曰:...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佛性与般若》全集本 编校说明牟宗三先生于1969年开始撰写《佛性与般若》,1975年完稿,1977年6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在撰写此书期间,牟先生已先后发表下列的论文:《龙树辩破“数”与“时”》,《新亚书院学术年刊》第13期(1971年9月)。《智者大师之位居五品》,《新亚书院学术...
《佛性与般若》一边引录经论之文,一边疏解,层次明晰,表述精严,回互升进,几大教理系统清晰呈现,而于天台圆教最为着力。不管是细节的正名释辞到总的义理的把握,都让人感到很有功力和洞见。 微信读书推荐值 评分不足 4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推荐
(《佛性与般若(上)》) p4(序) 佛所说之经与诸菩萨所造之论传到中国来,中国和尚有其消化。这种消化工作当然不容易,必须对于重要的相干的经论有广博的学识与真切的了解方能说消化。第一个作综合的消化者便是天台智者大师。后来的消化如华严宗的消化以及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的消化皆不能超出其范围。谛观《...
它就是最清净法界之“等流”。圣教是诸佛世尊亲证“最清净法界”后说出的文字般若。如如相应地证即如如相应地说。故圣教即是从“最清净法界”如如相应地流出,因而也就是其等流。众生听闻这如如相应地流出的言音(经教)即名之曰正闻。 正闻熏习熏成种后,此种即寄存于阿赖耶识中而为阿赖耶识所摄持。种子...
佛性与般若一书,主要是以中国大乘佛学之理论以及理论之发展作为研讨论究的一部巨著;至于史的发展则非其所重。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此即:序文、纲领、前后期唯识学以及起信论与华严宗、天台宗之性具圆教以及附录。书名标曰佛性与般若,则知中国大乘佛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在于对佛性以及般若两观念之了解。这一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