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恰所在的马吉乡,村民们早些年以种植玉米为生,每年田里的产出仅够果腹。凭借优异的成绩,余燕恰从县中一路读到怒江州重点高中。离家远了,但是对家里的变化也看得更为清楚。“村里是一天一个样,一年一个样。”家乡的快速变化,让余燕恰难以置信。近些年,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曾经闭塞的怒江大峡...
一天,余燕恰穿着粉色上衣 背着书包独自溜索过江的画面 恰好被媒体拍到 许多人被触动,纷纷捐款助力修桥 2008年3月,爱心桥建成 余燕恰被邀请第一个过桥 第一次见到桥的她,却因紧张挪不动步 “当时我紧张又激动,还十分好奇 最后是被别人搀扶着才走过去”△小时候的余燕恰 桥梁的修建,便利了附近村民的生活 ...
余燕恰至今仍记忆犹新,她那时早晨溜索上学时,总会遇见那些身系工作安全绳在怒江上空辛勤工作的工人们。在江面交错的瞬间,余燕恰都会抬头望向他们,工人们也会亲切地冲她打着招呼。(第一次站在桥上的余燕恰)2008年3月,马吉乡第一座人马吊桥建成,余燕恰被选为第一个过桥的人。吊桥的构造虽然坚固,然而处于...
2008年大桥建成后,这一年的春天,爱心人士带着余燕恰去了一趟北京,因为大家知道余燕恰渴望靠知识走出大山,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所以爱心人士想着带她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或许这可以让余燕恰更加坚定自己要一直读书的信念。这是余燕恰第一次离开家乡,她不仅坐上了汽车,而且还在叔叔阿姨的带领下,人生第一次乘坐了飞机...
余燕恰自己也知道,在他们那个村子里,溜索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再加上母亲经常教育她,只有学会滑绳索才能去上学。而只有上了学,考上一所好大学,才能走出高高的大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因此即便是学习滑绳索的时候心里很害怕,余燕恰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很快余燕恰就掌握了溜索的技术,而她身后的母亲除了欣慰...
在父母的教导下,余燕恰五六岁时便可独自一人踏上求学路。在余燕恰的认知里,溜索并不是什么难事,她认为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后来余燕恰溜索的视频火爆全网之后,余燕恰和她的家乡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人注意到他们的交通方式想要给他们捐款建桥。没过多久,20多家媒体联合发起的“爱心之桥”活动便筹集到了...
余燕恰的童年记忆中,溜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从她有记忆起,村里人就习惯用溜索来过江。他们将滑轮巧妙地挂在溜索上,然后用尼龙绳将腰部和大腿紧紧绑住。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还需要在脖子上再套一道绳,“因为小孩子的腰部力量不够,如果不系住脖子,很容易后仰着翻入江中”。在马吉乡,几乎每个家庭都备...
在一段2007年的影像资料中,余燕恰因一段在怒江上“飞索求学”的视频而广为人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溜索女孩”。时光荏苒,转眼间十几年过去,当年的溜索女孩已长大成人。去年,她从昆明医科大学顺利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怒江州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之中。► 悬在溜索上的童年 余燕恰的童年记忆与溜索紧密...
余燕恰,一个来自马吉乡布腊村的傈僳族姑娘,每天都得依靠这条“生命线”去上学。她明白,每一次的滑翔都是对梦想的追逐和对风险的挑战。在生活的画布上,溜索就如同那根横亘的线,连接梦与现实。怒江自古以来便是生命与死亡的交界 怒江,这条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河流,流经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时。切...
学成归来的“溜索女孩”又回到大山建设家乡 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 17年来 余燕恰成长的同时 怒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上学、就医靠溜索过江,如今,随着国家“溜索改桥”工程的实施,怒江虹桥飞架,百姓走上幸福坦途;易地搬迁项目,让曾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