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妙林,男,汉族,1945年9月出生,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杭滚灯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申报。 折叠保护措施 1998年,为了在全区范围内普及推广余杭滚灯,余杭区文化局委托余杭区文化馆举办余杭滚灯培训班。 2006年7月7日,余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余杭滚灯保护和利用专题研讨会...
主要内容 余杭滚灯是余杭人民在节庆时表演的舞蹈,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从宋代开始盛行,尤其是在每年上元节时最为热闹。这种舞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古代艺术形式,还体现了中国人团结的精神。 编辑:许博 责任编辑:张晓琳 CCTV-1综合 CCTV-2财经 CCTV-3综艺 CCTV-4中文国际 CCTV-5体育 CCTV-5+体育赛事 CCTV-6电影 ...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做为旧时俗节迎...
余杭滚灯以竹片编成的大型圆球体为主要道具,在这竹编的圆球体的中心悬挂有一个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有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形成一盏滚动的灯。由于它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一带,故名“余杭滚灯”。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滚灯的命运也比...
2024年7月3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的"非遗数韵,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南苑街道西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并体验余杭滚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余杭滚灯简介 余杭滚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现为临平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滚灯”是余杭民间传统艺术项目,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深受群众喜爱。其发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主要道具就是一只只采用江南毛竹削蔑手工编制而成的可压、可滚、可掷的竹编圆球与亮灯套球。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
余杭滚灯是余杭市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南宋时余杭因属京畿之地,滚灯活动即已盛行,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余杭人民尤其是临平翁梅一带的农民一直把它作为一种庆祝丰年、欢度佳节、健身强体的民间艺术活动,经常开展。现余杭区每年举办全市性滚灯编导及艺术表演培训班和全市滚灯大赛。余杭滚灯的独特艺术表演...
【科技感十足的余杭滚灯】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余杭滚灯集舞蹈、技巧、体育于一体,具有多样性...
余杭滚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传统舞蹈,是一种融竞技, 武术, 舞蹈于一身的汉族民间舞蹈,以竹片编成的大型圆球为主要道具,在这竹编圆球中心悬挂有一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有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形成一个滚动的灯,故称 ” 滚灯 “。因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北岸余杭一带,故名 ” 余杭滚灯 “,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