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将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呈给李陀品鉴,李陀阅后评价道:你已跻身中国文学前沿之列。【04】回到海盐县,余华激动地跟潘银春讲述,她却反应平淡。由于人生目标与价值观不同,他们的婚姻不太和谐。余华精于施展灰色幽默,其冷峻言辞能令人含泪而笑。他也能从音乐获取养分,小说语言韵律节奏佳,韵味天成,读来顺口。
鲜为人知的是,余华成名前是浙江一个小镇上的牙医。5年间共为患者拔牙超过1万颗。是什么契机让他走上了文学道路?在经受离异之痛后,第二任妻子如何助他名震文坛?01 余华祖籍山东高唐,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两岁时因父母工作调动,举家迁往浙江省海盐县。余华的父亲名叫华自治,母亲名叫余佩文,两人都是医...
当余华第二次去鲁迅文学院进修时,与潘银春的矛盾终于爆发了,两人最终走向了离婚。离婚后,余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中,而陈虹则一直陪伴着他。不久后,两人顺理成章地结了婚。余华也搬到了北京,全职投身于写作。他们租住在只有9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余华开始创作他的小说《活着》。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美国一首...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余华 从默默无闻的县城牙医,到年收入1550万的顶级作家,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已经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与其他作家相比,余华并不是高产的作家。有人说余华的文字冷静而又...
他就是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著名长篇小说的作者。在走上写作之路前,他在浙江镇医院做牙医,经手的牙齿超过1万个。01 余华的祖籍在山东,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母因工作调动去了浙江省海盐县。父亲叫华自治,母亲叫余佩文,做的都是医生工作。余华随了母亲的姓,哥哥随了父亲的姓,叫华旭。在...
文 | 余华 二十年多前,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手握钢钳,每天拨牙长达八个小时。 在我们中国的过去,牙医是属于跑江湖一类,通常和理发的或者修鞋的为伍。在繁华的街区撑开一把油布雨伞,将钳子、锤子等器械在桌上一字排开,同时也将以往拨下的牙齿一字排开,以此招徕顾客。这样的牙医都是...
然而,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之路,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且颇为 “接地气” 的起点 —— 他曾是一名牙医,甚至自嘲做牙医时月入仅有 32 元。牙医工作初体验 1978 年,在高考两次失利后,余华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了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开启了他的牙医生涯。那时的卫生院,条件颇为简陋,与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可同日...
余华说,当时他在镇医院工作5年多,拔下来的牙齿超过1万颗,但这样的日子对于他来说并不快乐。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觉得:“大家口腔结构都一样,患者口腔里没有风景。”于是,他萌生了当作家的想法!放着好好的牙医不做,毅然要去当作家。而且想法一出就立刻心动,辞职回家。但写作对于余华来说就是一个门外汉,...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极具辨识度的作家,他以冷峻的暴力书写和寓言式叙事闻名。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作家曾有过五年牙医经历,这段职业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本文将梳理余华从临床诊疗转向文学创作的关键节点,分析其医学训练对文本的烙印,揭示《现实一种》《兄弟》等作品背后特殊的观察视角。文章还将探讨大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