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余华写小说一个月也挣不到400块钱,张艺谋却为其小说《活着》的版权支付了25000元定金。他害怕张艺谋会食言,着急的等着,没过多久,张艺谋就找他谈改编费的事。余华一听就生气了:“说好的25000,想反悔太晚了!”1977年,全国高考刚刚恢复,17岁的余华“落榜”。他没有选择复读。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去...
1992年,张艺谋用25000元从余华那里买下了《活着》的版权,他选定了巩俐作为女主角,但对男主角一直没有决定。后来有朋友建议他请葛优来演。然而,葛优对此并不太感兴趣,提出了他认为张艺谋不可能接受的片酬:“70万片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艺谋立刻答应了。不过不久之后,葛优却气得直跺脚。余华当初想去文化...
在片场,余华跟张艺谋商量,怎么才能拍摄得更真实,但是看着看着,余华却觉得不对劲。怕审核不过关,张艺谋这删删,那减减,都快把后面的曲折遭遇删没了。这让余华十分郁闷,还因此建议张艺谋给电影改个名,张艺谋没答应。1994年,《活着》在戛纳获得评审团奖;葛优获得男演员奖;张艺谋也获得了人道精神奖。《活着》...
好的作家必须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在余华完成这部小说后,第一个被感动的读者是导演张艺谋。张艺谋原本想联系余华拍摄《河边的错误》,但由于他生活拮据,所以余华顺便推荐了刚刚完成的小说《活着》给张艺谋看,他带着稿件回家看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张艺谋找上门来!他笑呵呵地说:“我一宿没睡。一口气看...
这个数字让余华震惊,因为当时的待遇水平很低。余华一个月才40多元,而张艺谋提出的改编费可以说是天价。要知道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张艺谋只给了苏童4000元。余华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意了张艺谋的提议。两年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斩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葛优也凭借“富贵...
余华想要改名的原因是因为电影对于原著小说的改动太大了,有些部分的基调也是颠覆性的变化。但任由余华怎么说,张艺谋最后还是一句话:“不改。”《活着》的电影版本问世以后,果然成为了经典,在国际上也荣获众多大奖,所以常有大型的电影展映。又因为电影的名字和余华的小说一样,所以每次展映方请不到主创张艺谋就去...
张艺谋花2.5万买来余华《活着》的改编权,被母亲一句话逼着出演的葛优,得了戛纳影帝,却“损失”230万 1992年,张艺谋以2.5万的价格购买了《活着》的改编权。他邀请葛优出演片中的男主角福贵,葛优了解到这是一部文艺片以后,觉得片酬肯定会低于10万,就不太想演。葛优的母亲施文心是电影厂的文学编辑,她对...
一方面是《活着》的光环太耀眼,另一方面,当初余华和张艺谋讨论了十多天,出了一版剧本,但是发现影视化比较难,两人一直没有达成一致。这也成为了余华和张艺谋两人共同的遗憾。不过30年后,张艺谋没完成的事,在30年后,被一位90后导演魏书钧接了过去,男主角选择了朱一龙。电影上映后,评价褒贬不一,甚至两极分化...
1992年,张艺谋带着一麻袋现金找到余华说:“我要用这袋子现金买下你小说的版权。”袋子里的现金一共2.5万元,这个数目虽然放在现在并不多,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你要知道,当时很多其他作家的小说版权也就卖出几千元左右,所以说2.5万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了。也正因为如此,余华看到张艺谋带来的现金笑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