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方位逐渐与陆地舆图方位等同,反映出此时在清政府的认知中,海疆作为国家疆域的一部分,被真正纳入“海陆一体”的格局中。 作者:何国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韩昭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摘自:《历史研究》2024年第1期 本文载《社会科学文摘》...
道光六年(1826),清代漕粮首次实施海运,前后过程中产生一批海运图。其中南京图书馆藏《海运全图》更接近时任江苏巡抚陶澍呈送道光帝的海运图原本,并且也更接近胡振馨摹绘的《道光六年海运全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江海全图》与英国海道测量局档案馆藏“海运图”则与道光五年...
何国璠 | 甲午战后中国海图编译的转变(1869—1914年) 甲午战后中国海图编译的转变(1869—1914年) 我国东南两面临海,海洋不仅是我国沿海民众重要的生存空间,也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必要场所,这些活动痕迹直接或间接地记录在历史时期的海图中。一直以来,由于以往可供研究的古海图的数量不多,导致中国古海图的研究在整个地图...
何国璠 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作者:何国璠 韩昭庆 来源:《历史研究》2024年第1期 摘要:现存明代沿海全图几乎均为“海上陆下”式,体现了明人“内夏外夷”的制图观。清初海图延续了明代的样式;清中期开始出现较多“海下陆上”式沿海全图,长卷式沿海全图的阅读顺序为“自盛京至广东”,符合清朝统治者尊奉...
道光六年(1826),清代漕粮首次实施海运,前后过程中产生一批海运图。其中南京图书馆藏《海运全图》更接近时任江苏巡抚陶澍呈送道光帝的海运图原本,并且也更接近胡振馨摹绘的《道光六年海运全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江海全图》与英国海道测量局档案馆藏“海运图”则与道光五年陶澍倡导的海、河并运有关,是次年陶澍绘制...
何国璠 内容摘要 道光六年(1826),清代漕粮首次实施海运,前后过程中产生一批海运图。其中南京图书馆藏《海运全图》更接近时任江苏巡抚陶澍呈送道光帝的海运图原本,并且也更接近胡振馨摹绘的《道光六年海运全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江海全图》与英国海道测量局档案馆藏“海运图”则与道光五年陶澍倡导的海、河并运有关...
道光六年(1826),清代漕粮首次实施海运,前后过程中产生一批海运图。其中南京图书馆藏《海运全图》更接近时任江苏巡抚陶澍呈送道光帝的海运图原本,并且也更接近胡振馨摹绘的《道光六年海运全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江海全图》与英国海道测量局档案馆藏“海运图”则与道光五年陶澍倡导的海、河并运有关,是次年陶澍绘制...
清初海图延续了明代的样式;清中期开始出现较多“海下陆上”式沿海全图,长卷式沿海全图的阅读顺序为“自盛京至广东”,符合清朝统治者尊奉盛京的典制,与明人万里海疆“自粤抵辽”的观念截然不同。清后期,由于无法精确表示“方位道里”,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海防形势,因此,由区域图组成的图集取代长卷,海图方位多呈现为“...
何国璠 | 甲午战后中国海图编译的转变(1869—1914年) 甲午战后中国海图编译的转变(1869—1914年) 我国东南两面临海,海洋不仅是我国沿海民众重要的生存空间,也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必要场所,这些活动痕迹直接或间接地记录在历史时期的海图中。一直以来,由于以往可供研究的古海图的数量不多,导致中国古海图的研究在整个地图...
清初海图延续了明代的样式;清中期开始出现较多“海下陆上”式沿海全图,长卷式沿海全图的阅读顺序为“自盛京至广东”,符合清朝统治者尊奉盛京的典制,与明人万里海疆“自粤抵辽”的观念截然不同。清后期,由于无法精确表示“方位道里”,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海防形势,因此,由区域图组成的图集取代长卷,海图方位多呈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