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其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
18个文言虚词: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文言爱好者 24 人赞同了该文章 18【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我、他、她、它(们)。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连>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3. 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个文言虚词:而..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魏学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
1.陈仲举礼贤(实词 “为”+虚词“之”) 专辑:平说古文:《世说新语》 我是芝麻君17:5125.0万 10.王朗和华歆2(不要半吊子和虚词“以”) 专辑:平说古文:中小学文言文精讲 我是芝麻君14:474.0万 第四单元第11节 常见:虚词“也”你搞定没? 专辑:王金鑫讲《古文观止》:文言文一课通 ...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相关推荐 1文言文中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是的,这些属于文言文虚词,